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eblog >  濠飲濠食 >  亞洲飲食大檢閱(5)—印度篇

科公子

科公子,自命麻煩嗜吃人,為食絕不妥協,可以不理價格高低環境好壞,一切味道先決,心願盡嚐各國最傳統菜式。香港人長居澳門工作,再忙也好,發誓三餐不准吃得不好。
亞洲飲食大檢閱(5)—印度篇
發表於 13-07-2020 12:00 AM

最後一期亞洲飲食檢閱,我掙扎了很久,還是決定講印度。撇開疫情及近期政治風波,單從衛生及治安考慮,已經很少人選擇去當地旅行,但我寫這個亞洲檢閱系列,是希望分享自己的海外見聞;愈是神秘國度、愈是少機會去,就在文字上了解多點,掌握這些國家狀況和獨有文化。

 

公幹緣故,隔幾年就要去印度一次。由於有當地人接送,我已經避開不少針對旅客的騙局,但個人經歷,當地人做事文化,真的與我們不同:明明實牙實齒承諾,甚至簽合約,也會走數;若你生氣,他們反而覺得你太執着。另一種體驗,當地人做事、做生意,「監硬來」頗常見:五個人搭的士、五個喼,都說可以!司機把行李放車頂的神技迄今難忘。

 

講番飲食,當地朋友習慣邀請賓客到他們家用膳。經濟環境好的家庭,普遍自備半個人高的天多尼炭爐(Tandoori),有貴賓到訪便烤肉宴客,平時在港澳印度餐廳吃天多尼烤雞,以猛火快燒鎖住肉汁,滋味無窮;我不敢說自家烤雞會比餐廳做得好,但很感激朋友花心機和時間準備。

1) 公幹緣故,隔幾年就要去印度,對當地文化和飲食習慣頗有體驗。圖為筆者在新德里景點「小泰姬陵」留影。

 

2) 當地人做事、做生意,「監硬來」頗常見:五個人搭的士、五個喼,都說可以!司機把行李放車頂的神技迄今難忘。

 

3) 當地朋友習慣邀請賓客到他們家用膳。經濟環境好的家庭,會自備大型烤爐,有貴賓到訪便烤肉宴客。

 

4) 在港澳印度餐廳吃的天多尼雞,以猛火快燒鎖住肉汁,滋味無窮;我不敢說印度朋友家中自製的烤雞會做得比餐廳好,但很感激其心意。

 

 

不過講印度飲食文化,有幾點要強調:一,與當地人聚餐,吃肉機會相當低。印度宗教種類多,有些准信眾吃肉或局部吃肉,有些只准吃素,朋友飯局,唯有吃肉的遷就吃素的。第二,外界認為印度菜全是咖喱,只是因為當地醬汁菜式多,以中國菜為比喻,豉汁就係豉汁、麵豉就是麵豉,不會混淆;印度菜其實一樣,只是我們不認識、分不清楚而已。

 

吃醬汁菜式,大家會發現裡面餸菜少得可憐,幾塊肉吃完就無。其實在印度菜中,無論蔬菜還是肉類,只是點綴;以米飯或烤餅,把醬汁蘸得乾乾淨淨,達到果腹目的,才是當地飲食習慣。最後,除非你極度嗜甜,否則不要點印度甜品,皆因各式甜點甜度普遍重手,有些一咬全是糖。

 

5) 與當地人聚餐,吃肉機會相當低。印度宗教種類多,有些准信眾吃肉或局部吃肉,有些只准吃素,朋友飯局,唯有吃肉的遷就吃素的。

 

6) 除非你極度嗜甜,否則不要點印度甜品,皆因特別甜!相片最左像糯米糍的白色甜點,一咬下去裡面全是糖,吃時甜到頭暈。

 

7) 本人所屬空手道會,在印度邊境城市Amritsar有分部。該市舉辦比賽和訓練的環境,和港澳當然無得比。

 

8) 夏季前往印度教班,經常遇上四十度高溫,無論室內或室外都攞命。

 

每次飛印度,我都會轉機到邊境城市Amritsar。本人所屬空手道會在印度有分部,基地就在該市;當地比賽和訓練環境,和港澳肯定無得比,但我們也「熱」烈支持——夏季前往,四十度高溫,有時要露天操練,認真攞命。不過授武以外時間,可去到一些從未想過會去的景點遊覽。

 

例如全球聞名的「印巴閱兵」,小弟就有幸現場看過,過程雖然辛苦,下午就要去霸位,等到黃昏才閱兵,曬到險些中暑,但值得一看。其次是參觀錫克教勝地「金廟」,果然堂皇華麗;在印度師弟帶領下,我更在該處吃了一頓免費提供給信眾的飯餐,雖難言美味,卻是難忘體驗。

 

正如上文提及,在印度很多時候食素。我經常形容印度素食像調色碟,分開好多格放食物,五顏六色、煞是好看。論味道,當地素食的確不俗,但廚師或許考慮到客人無肉食,做烤餅時落蒜油特別重手,醬汁亦很多乳酪,製造油份和飽肚感。所以吃印度素食,很快飽滯,但轉頭又餓。

 

怎麼辦?唯有與師兄弟離開酒店,自己搵食!光顧當地餐廳多了,對印度飲食的概念就此累積。當地湯水中,有種叫Spicy & sour,最是流行,既有素菜版,也有加入雞粒的肉食版。一試之下,味道與上海酸辣湯,相似度九成!印度雞湯亦常見,似忌廉湯但微帶辛辣,口味很大眾化。

 

自己搵食,當然不吃素食,叫碟肉來大快朵頤!我一直以為天多尼烤雞必定是紅色,但原來只視乎醃的方式,黃色的我也吃過。有些餐廳沒有賣天多尼烤雞,但有Chicken tikka提供,即去骨雞塊,味道頗為相似。

 

9) 授武以外時間,可到市內景點遊覽。例如全球聞名的「印巴閱兵」,小弟就有幸現場看過,過程十分辛苦,曬到險些中暑,但值得一看。

 

10) 參觀錫克教勝地「金廟」,必須入鄉隨俗,戴頭巾及赤腳。

 

11) 我經常形容印度素食像調色碟,分開好多格放食物,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味道的確不俗,但食完轉頭就肚餓。

 

12) 當地湯水中,有種叫Spicy & sour,最是流行。既有素菜版,也有加入雞粒的肉食版,味道與上海酸辣湯九成似。

 

基於宗教緣故,印度人基本禁酒,超市及便利店亦不會有酒賣。像我這樣貪杯的人,要喝酒除了到餐廳或酒吧,就是去門口掛上或印有英國旗的商店,便可買到酒,估計是因為英國曾統治印度、把喝酒文化流傳到當地吧。印度啤酒一哥「Kingfisher」已出口外地,但其「Extra Strong」版本,基本上印度才買到,酒精濃度特高,一罐已有感覺,且非常好喝。

 

外出吃飯多,後來膽再大了點,掃街!印度街頭小食五花八門,像這種「Golgappe」,外貌像泡芙,客人買時小販會戳破外層倒入酸汁,裡面有蕃茄粒等蔬果,吃時一啖放進口,酸甜開胃。大家不敢飲印度食水,我則在街邊嘆Masala tea、亦即印度拉茶,好喝!而且我無肚痛。

 

連續多期亞洲飲食大檢閱後,下期開始回歸「本業」,細數濠江美食!

13) 印度雞湯亦常見,似忌廉湯但微帶辛辣,口味很大眾化。

 

14) 有些餐廳沒有賣天多尼烤雞,但會有Chicken tikka提供,即去骨雞塊,味道頗為相似。

 

15) 印度啤酒一哥「Kingfisher」已出口外地,但其「Extra Strong」版本,基本上印度才買到,酒精濃度特高,一罐已有感覺,且非常好喝。

 

16) 印度街頭小食五花八門,像這種「Golgappe」,外貌很像泡芙,你購買時小販會戳破外層、倒入酸汁,一同放入口吃,酸甜開胃。

 

閱讀(3179)


昔日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