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禪院鐘聲》,樂曲名字可謂如雷貫耳。它不單是粵樂(廣東音樂)的名曲,粵劇、粵曲也經常拿它去填上曲詞。一九七零年代初,《禪院鐘聲》還曾填上流行歌詞,歌名仍是《禪院鐘聲》,這首粵語流行曲流行了好幾個年頭。
《禪院鐘聲》雖然大名鼎鼎,但我們對作曲者崔蔚林所知不多,只知他一生喜愛粵樂,擅長二胡兼及「結他」等樂器,長期以伴奏粵曲曲藝、粵劇及錄製粵樂唱片為主要工作,能作曲,但作品不多。事實上,我們對《禪院鐘聲》的誕生情況也是不清不楚的。
《禪院鐘聲》誕生的說法:「樂曲創作於一九三九年,作者(崔蔚林)路過九龍油麻地榕樹頭,聽到廟宇間傳來紅魚青磬靜修之聲,因感懷寫成此曲。借喻空門遁跡,禪房寂寂,聽寺鐘迴鳴,嘆人間虛幻,反映出在紛亂時勢中人民的心聲,及與世無涉的超然異想,同時宣洩一種壓抑、哀愁、憤怒的情緒。樂曲原為洞簫而寫,後有人將之填詞演唱,使此曲益更風行。」
這是多年前香江藝社的一場廣東音樂演奏會的場刊上有關《禪院鐘聲》一曲的介紹,香江藝社主事者鄭偉滔、徐英輝等對粵樂掌故歷史知之極詳,所寫的應是可信的。
《禪院鐘聲》全曲以「乙反調」寫成,這「乙反調」是粵曲、粵樂裡的特殊調式,長於表現哀愁情緒。調式中的「乙」和「反」兩個音甚受重用,而這兩個音的音準跟通行的西方十二平均律是不同的。




閱讀(2422) 網誌分類: 廣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