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於成道後五百年內,為正法期,在這期間,佛陀教義未失,有修行、有證果;其後一千年間,為像法期,依然有教有修行,但能證果的已很少;其後一萬年為末法期,雖然佛法仍在,但已傾向無行無證。
我們現正生存在末法時期,但千萬不要誤解末法期是指佛法沒落。所謂正法期、像法期以及末法期,只不過是指我們的生存心態,在相關情況下改變而已。
處於末法期間的眾生,有著各種特徵與狀態,這些東西就好像要築起一所末法期宮殿的橫樑與支柱一樣。這些顯著的特徵,並非單針對佛教徒,當脫下一件宗教的外衣後,其實幾乎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些共同徵狀。暫且不談別的,讓我們的焦點先放在修行人上,看看為甚麼在末法期中無行無證。這並非針對別人或某些人,只不過是把這些徵狀分析歸納而已,大概有以下各種:
(一)惰性 - 當新事物出現時,我們十分響往,正如初接觸佛法,剎那間會很投入學習,然而,卻很快便失去興趣,無法持久。
最佳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培養自己對這方面的興趣。

(二)智慧無法提升 - 學佛修行,主要是提升我們的智慧,以佛法為基礎,來瞭解周遭的事物,從而令生活不再被無知的執著及我周遭事物所約束,在正常而合乎情理的生活中,擁有一顆開明而清晰的心。智慧與解脫是相輔相成,只有在互為基礎下才可體會其成果。
假如在學佛修行之後,發覺被某些約束而產生煩惱時,可重新思維如何演譯佛法,以及給予我們的忠告。
(三)不重視、不維護所發的心願 - 學佛修行之初,必先有其動機,當一個正確的心願發出之後,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切勿因修行越久而忽略這個被深藏心底的「心願」。
學佛修行,是要在任何順境與逆境中,都不忘培植這個心願,令它不斷茁壯,這才會有日後的成果。

(四)生活習性不協調 - 戒律是我們最佳的保障,這些指標並非給予我們額外的束縛,只不過保障我們免再生起另一些惡因。因為我們自出娘胎之後,一切行為已受別人和環境引導及支配下成為慣性。而這些慣性會讓自己在不同背景下成長,並有著各種差異的習慣,最後自己亦弄不清誰是誰非。而「戒律」正好是佛陀給予我們如何建立一個正常而合理的生活指引。以戒為師,亦是佛陀留給我們的忠告。
(五)見地之偏差 - 見地是開啟證悟大門的鑰匙,學佛修行上的每一個環節,其實就是要鞏固我們對真理的正確見地,從而轉化習性,並非讓我們的習性來同化真理。
閱讀(8335)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