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一旦皈依佛法,必須懂得如何維持健康的修行心態。雖然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借助一些指引作為協助我們達成目標的輔力。過往歷代的傳承祖師與及各家大德都是依著這些重點,作為修行以及指導佛子修行的指引。
憶記菩提心的利益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基礎。這種修行心態,就是要在利益別人的過程中,同時能培養出令自己開悟以及成佛的福智資糧。然而為何要把利益別人放在自己開悟以及成佛之前呢?

所謂開悟、證悟,就是在這行徑中才能領悟及掌握。假如一旦脫離這條大道,偏離這基本心態,縱使我們獲得某些成果,卻非學佛修行所帶來的正面成果。所以當我們憶及菩提心所能為我們帶來利益的時候,就能激勵我們修行。因為只有這條大道才能讓我們尋找到真理,從中我們便可領略到別人如何因我們的發心修行而受益;與此同時,亦能讓我們藉此機會來累積結集成佛的資糧。在傳統教法中,我們一天要憶念菩提心能為我們帶來甚麼利益最小六次,作為我們的自我提點。直至我們無需再加以自我提點,而能達到身口意每一個行為都環繞著「菩提心能為眾生帶來利益」為止。
生起菩提心
既然我們認知到菩提心對自己與及一切眾生都有利益,那麼我們便應該付諸行動。因為一旦我們把它實行,隨之而來的就是別人與自己亦即時可享有一定程度之利益,故此我們一天之中,最小能真正的生起這種心態六次。直至我們達到身口意每一個行為都能實踐出菩提心為止。

不捨棄任何眾生
眾生的存在,有著不同的形態。所謂眾生,就是無法認知自己本來之本性是清淨無染;由於這股偏離的心流,才形成一股沉淪痛苦與煩惱的漩渦。就是因為有眾生存在,我們的修行才來得有意義。眾生就是我們修行的對象,這並非刻意建立「眾生」和「我」之界別,而是要清楚明白修行重點。因為我們慣常地有著相對的觀念,故此在實踐過程中,亦可依賴這種相對之關係,作為加強明白本來的平等。從這種心態的拓展中,要保持著不捨棄任何眾生為根本。
閱讀(5310)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