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原來可以這樣的演出! 看《鏡海魂》有感 (上)
文: 韋然
到澳門去看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閉幕節目《魂海魂》,頗有驚喜,更發覺粵劇原來是可以這樣演繹的。

當然,對自己來說,最大的驚喜是在這一個劇中,竟然聽到了自己當年所寫作的一首粵語童謠《 氹氹轉》。這首童謠是以傳統的童謠《 氹氹轉》作素材而寫成的。
傳統版本的其中一個較為大家熟悉的版本是這樣的:
「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拎去買。買得幾多錢,賣到三百錢。一百打金釵,二百打銀牌,今朝戴,明朝戴,請個婆婆出嚟拜,拜得多,冇奈何,三酲酒,兩隻鵝,鵝頭鵝尾送俾大妗婆。大妗婆唔起屋,送俾三叔。三叔騎膊馬,老鼠拉冬瓜…」
《 氹氹轉》張慧貞口述,韋然記錄 1976.
這一個版本,也是我母親唸得我聽的,是一個簡化的版本: -
「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拎去買。買得幾多錢,賣到三百錢,賣得錢來起花園…」
《 氹氹轉》張慧貞口述,韋然記錄 1976.
其實,我當年可以在不足三個月之中就找尋到大量的廣東童謠口述版,是要靠我母親超人的記憶。我媽媽有過目不忘、聽過不忘的好本領,雖然她只有小學程度,但常識豐富,除童謠之外,她還會很多醫謠,那都是她學中醫時唸的口訣。母親說她童年時有中醫師想收她為徒,教了她大量的童謠、醫謠、謠諺,讓她的知識水平,比一般兒童高了一點。
當年母親給我唸出一首一首對我而言是陌生的童謠,讓我可以在不足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差不多大部份廣東童謠歌曲化及優化的文化工程,又好像是一個天意使然,而負責起這一個「刪童謠、譜兒歌」的文化工程,竟是由當年一個完全不懂樂理、唱歌唔叻、不精樂器、不懂平仄,而中文也是普普通通的番書仔去完成,倒也是一個不可思的事。
那年在譜曲之時,經過一些反覆推敲之後,我還是大膽的在《 氹氹轉》的兩個原始本中,改成了這一個現今流行頗廣的新版《氹氹轉》。在這個版本中,我添加了「五月初五係龍舟節」、「賣得幾多隻、我有隻風車仔,何轉得好好睇睇佢 氹氹轉,菊花園,睇佢氹氹轉又轉…」,也刪除了一些冗長的句語,寫成了以下的這一個版本: -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五月初五係龍舟節呀,阿媽佢叫我去睇龍船。我唔睇,要睇雞仔,雞仔大,我拎去買。買得幾多錢,買咗幾多隻呀,我有隻風車仔,佢轉得好好睇! 睇佢 氹氹轉,菊花園,睇佢 氹氹轉又轉…」
《 氹氹轉》韋然修定、補寫並譜曲,程麗明編曲、網琴伴奏 梁燕冰唱。197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JFGxxbYWg
閱讀(2248) 網誌分類: 生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