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這樣,必定會有很多阻障,因為要作佛事利樂別人嘛...」
「我病倒,是因為要代眾生病,是為消自己業障...」
不知各位有否留意,一直以來都存在這種怪現象。而這現象何時開始,筆者亦無從稽考,對於某些修行人仕來說,會有某程度之共識,但對一些從來沒有正面接觸過佛法的人,單憑這些言詞,可能會產生了數不盡的問號。
有時候,那些說出以上言論的人,可能對箇中蘊藏的意義,根本不甚理解,同時可能會對那些接受這些訊息的人,以為那些阻障、疾病...等的負面回報,就是因為作出利益別人之正面行為所帶來的。

同屬一樁事,有人認為它是「功德」,不斷地執著這個目的而行;亦有人認為它是「可怕的事」,往往因恐懼而避免關愛別人。
大乘佛法之精神,是極具意義,無論對個人、社會、地球以及整個宇宙,都會帶來無限褔祉。所以我們必須對它有透徹理解,否則當負面作用多於一切時,就會變成一種扭曲了的化學作用。
佛法,並非單指一些哲學理念,而是一種訓練過程,當中以心態的訓練為主流,所以佛法所啟示的種種行為,都是針對心態訓練為主。
我們不妨以本文開端所引述的兩段說話,嘗試透視剖析。首先我們須明白,一個人為甚麼會有他的痛苦、煩惱、病障...?這一切,都是循著一個延續而漫長的過程,產生因與果的回應,換言之,一些正面的行為會帶來正面的成果,而負面的行為將導致負面的成果。
故任何一個人,當作出某行為時,它的果經已潛伏在那裡,當各方面條件成熟,結果便自然出現。所以無論是好或壞的果,都要勇於面對與接受。
大乘精神,以眾生離苦得樂的方向而開展,一切行為以令眾生脫離痛苦及苦因、獲得快樂與樂因為依歸。這種心態的訓練過程,背後所蘊藏的實質意義又是甚麼呢?一旦掌握這些理念之後,在訓練過程中的一切行為,就已盡於修行大乘佛法。

我們為甚麼在發大乘心態修行時,要以滅除別人痛苦及給予別人快樂為開端呢?一般人,常把快樂與痛苦的焦點,只考慮到自己身上,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更為重要,故此所作出的一切行為,先把那些被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最好的留給自己,剩下來被認為次要的才留給別人,心目中沒有任何事物比自己更重要。
所以一旦把痛苦與快樂的焦點,從自己轉移到別人身上時,那麼,才能作出利益別人的行為。
如何能令別人利益?如何能令別人快樂?除非我們不相信佛法,否則,我們找不著較佛法更有效的方法。
當一個人不相信因果業報的時候,盲目追求快樂,最後還是無法滿足其心願,到頭來往往苦果比樂果來得快、來得多。
你認識佛法,即懂得如何獲得快樂及如何遠離痛苦。換言之,當他人接受佛法之後,即能離苦得樂。
這個成果,不會在對方不接受、不了解佛法的情況下出現,對方絕不會懷疑作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
於大乘精神中,所謂「功德」,就是要令別人服下一劑「離苦得樂」的葯方,並非是自己服下病人所需的葯,而期望那個病人得到痊愈。這個透過相對層次,會激發起我們不斷地朝著這方向進發,而導致我們作出一切正面行為的動機與心態,就是相對菩提心。

單憑這種相對層次,來訓練自己以及引導別人得益,尚未究竟徹底,還順從自己所作出的一切行為,啟發起對世俗中二元對立的觀念 ---- 不再執著。平服對取與捨的執著,讓自己的心靈能擺脫人我、美醜、得失、苦樂、好壞...等對立觀念,這樣究竟終極的解脫智慧,將會在這條件下自然地流露。
當我們要做一些利益別人的行為時,同時須懂得如何從這些活動中,獲得究竟而終極的智慧。否則的話,我們只會因這些行為,單為自己帶來一點讚譽回報,極其量得回一些福報,談不上是功德。
當我們明白佛法本義,是為我們帶來些甚麼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為誤解而帶來恐懼與煩惱,別人所作的業因是無法把果報轉移到自己或其他人身上。若然可以的話,一切眾生早已在世尊成佛之前成佛,六道輪迴早已在世尊成佛之前終止。
故此,我們應感受到佛法住世的可貴,亦要感謝世尊把佛法留傳後世的心意。最後我們應明白到,佛法修行可能涉及各種不同行為與方式。但一切活動的重點,不外乎把佛法從一點傳送到另一點的延續不斷而已。
閱讀(6710)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