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席「泰國水門食館」老闆肥宗的派對,認識了他好友、澳門文藝界紅人百強;百強兄風趣幽默,與他暢談暢飲實屬樂事。月前收到他來電,告知文化局今年圖書館周將邀請不同範疇嘉賓進行講座,其中一個題目「飲食書寫」,百強兄覺得非常適合我,問我可有興趣;傳了些資料給文化局,結果一拍即合,獲當局邀請本月初在沙梨頭圖書館主講。
做講座,小弟經驗不淺,但只集中在傳媒經驗分享及空手道兩個範疇 ;以科公子身份,講講我如何尋找和享受美食、 再化成文字與讀者分享,就是第一次。活動由官方主辦, 有齊海報宣傳和網上報名,十分正規,而兩小時講座, 時間也不算短,如何安排主講內容,我也好好思考過。 一邊揀相揀片做powerpoint, 一邊擔心究竟有無人報名出席,很糾結。
活動當日,提早三十分鐘到沙梨頭圖書館準備。這座由八十多年歷史 的舊式群樓改建而成的圖書館,面積雖然不大, 卻是成功保育的典範,裡面的設施也很先進, 我十分高興能在這裡辦講座。由於擔心無人出席, 小弟原先打算做枚,請朋友撐場,包括我的空手道超級好友昌哥、 博彩力量史提芬等,未料講座原來也有二十多人報名, 更包括一些真粉絲。

首次獲文化局邀請進行講座,活動有齊海報宣傳和網上報名,十分正規。

活動在沙梨頭圖書館舉行。這座由八十多年歷史舊式群樓改建而成的圖書館,是成功保育的典範,設施又先進,我很高興能在這裡演講。

由於擔心無人出席,小弟原先打算做枚,請朋友撐場,未料講座原來也有二十多人報名,更包括一些真粉絲。
例如Carmen小姐,是我在微信工作群組認識的, 常常點讚我專欄。這次她報名前來講座,我們才是首次見面, 沒想過她是我老友昌哥朋友,她告訴昌哥, 不時同丈夫跟着我的專欄試菜,真的承蒙錯愛和信任。
講座主題為飲食書寫,兩者是不同的興趣。論書寫,由於求學時期中 文成績一直較好,已經成為技能了;至於飲食,我在講座開首時自白 ,過去十多年我對飲食其實一點追求都無。年輕時做運動員,一直要 減磅,體重不能超過六十公斤;那時我花名叫馬騮,陪同事和朋友出 外用膳,總帶着一包蔬果自己食。直至退役了、解禁了, 才邁向現時肥仔之路。
但,愛好飲食的種籽,早在我讀小六的時候播下。當年我買了蔡瀾老 師的作品《蔡瀾談日本》,書中提及去高級壽司店吃廚師發辨、 到古跡吃土鰍鍋等,作為小學生的我當然無錢去,卻覺得相當有趣, 自此成為他的書迷。結束運動員生涯後,我翻出他的作品, 陸續到外地試他介紹過的餐廳老店,包括淺草「駒形土鰍」、上海「 老吉士」等,大開眼界。

年輕時做運動員,一直要減磅,出外用膳,總帶着一包蔬果自己食。直至退役了、解禁了,才邁向現時肥仔之路,並開始享受飲食。

讀小六時第一次買蔡瀾老師的作品《蔡瀾談日本》,自此成為他書迷。

結束運動員生涯後,我翻出蔡瀾老師的作品,陸續到外地試他介紹過的餐廳老店,包括淺草「駒形土鰍」、上海「老吉士」等,大開眼界。
過去十多年食食食,早已補回做運動員無得食之苦, 更成為我轉型做飲食作家的契機。講座當日, 我直言寫飲食專欄是夕陽行業,但與現時流行的KOL比較, 還是有難以取代的價值。今日滋味,來日始終會成為歷史, 就像我們已失去的冠男酒家拖地叉燒、工人球場焗骨飯等; 惟有筆墨承傳,才能歷久常新,勾起大家味覺回憶,這歷史一筆, 很重要。
出席當日講座的朋友問,我有心寫呀,但如何開始? 我覺得有兩點是要優先做的,第一, 是多閱讀一些高質素的飲食文章,強化自己對食材的認知,以及學懂鑑賞食物的準則。讀了萬卷書,就行萬里路, 多出國品嘗外地傳統食物吧!只懂在屋企附近搵食, 吃三十年也做不了作家。
例如去日本,最抵食的國產烤肉是甚麼?一定係荷爾蒙燒, 四個人吃到飽飽,四百元港紙埋單;點解咁平? 原來吃的是豬的子宮及內臟部位;點解吃這些下欄位呢?哦, 原來與戰後歷史有關。一層層探索,一層層詢問, 慢慢你的味覺和識見資料庫便建立了。

今日滋味,來日終會成為歷史,惟有筆墨承傳,才能歷久常新,勾起大家味覺回憶,這歷史一筆,很重要。

有心寫飲食文章,有兩點是要優先做的,第一,是閱讀一些高質素的飲食文章,強化自己對食材的認知,以及學懂鑑賞食物的準則。

讀了萬卷書,就行萬里路,多出國品嘗外地的傳統食物吧!例如談及日本,被問到最抵食的國產烤肉是甚麼?要懂得答案是荷爾蒙燒。
逛街市學做菜,也是飲食作家必經之路, 我從沒見過一個寫飲食專欄的名師,自己不懂做菜。 不同季節有甚麼當造食材,怎樣辨識和買到最新鮮的魚獲和肉類, 統統都要自己在街市摸索。當你嘴尖到買豬扒,非脢頭豬扒不吃; 買海魚買蝦,非真流貨不碰,大概可以功成出關。
終於落筆寫飲食文章,又開始煩題材何來。我的心得, 也在講座分享:首先要考慮市道和時節,例如經濟下滑, 高級食府推出甚麼割喉式套餐益食客?冬天將至,當然係介紹火鍋店 。行街也很重要,看見招牌鋪上紅紙、試業中的新店便要留意了。 此外,亦可以籌備一些系列報導,例如西餐檢閱,日式菜館檢閱等, 多些動腦筋,不愁沒題材。
兩小時原來很快過去。講座去到最後,去到最尷尬環節, 就是提問時間,出席者都會變得很沉默。我拋磚引玉, 先自問自答一些大家關心的:有無收錢寫鱔稿?無! 大部分是我真金白銀付款試的,試菜時也沒有告知我會介紹。另外, 朋友介紹我寫的店亦有大把,部分的確是免費試食的。
大家開始追問:如果吃到一些不好吃的店, 是否為顧老友關係堅持寫?我答,沒有一間餐廳做的菜絕對難食, 最差經驗,四個人試一間餐廳,試了二十六度菜, 終於給我試到有四度真心好吃,照寫。不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 我的推介有分讀者版及老友版:讀者版,就是每期的「濠飲濠食」; 老友版,就是有我微信和臉書的人,都是為老友而設的精選。
與喜歡飲食和書寫的同路人傾偈見面,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樂事, 希望在未來有更多機會與大家暢談。

我沒見過一個寫飲食專欄的名師,自己不懂做菜。不同季節有甚麼當造食材,怎樣辦識和買到最新鮮的魚獲和肉類,要自己去街市摸索。

飲食文章要找題材何來,宜先考慮市道和時節,其次多些行街,尋找新店。

與喜歡飲食和書寫的同路人傾偈見面,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樂事,希望在未來有更多機會與大家暢談。
閱讀(5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