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新修訂的環保法等頂層政策出台,到區域性、細分化政策,生態環保風暴在國內持續升級。
2018年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更是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部掛牌成立,「生態文明」寫入國家憲法,環保督查的力度和範圍不斷加大;上個月末,中央政治局會議根據當前國家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工作時也強調,要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其中將包括生態環保相關的基礎設施亦無懸念。
生態環保政策的落地實施,不斷提升國內人居環境水平,也是人心所向。在政策聚光燈下的生態環保行業無疑催生了更大的行業市場,而更加嚴格的行業環境也帶來了更加明確的市場機遇。去年,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曾表示,中國環保產業一直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長速度,預計到2020年前後環保產業規模將接近十萬億人民幣。
面對行業黃金發展階段,在行業市場中拼殺多年的環保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未雨綢繆,期待可以在市場上分得一塊大小客觀的蛋糕。「在這樣的政策、行業和競爭環境下,誰可以脫穎而出,成為贏家?」是眾多環保企業近年來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實踐的議題。
環保行業龍頭股光大國際(257.HK),近日在資本市場宣佈99.6億港元供股(即上市企業發行新增股票,供現有股東按持股比例認購)的舉動在投資界和行業當中頗引人注意。雖然部分投資者就公司此次供股的時機等安排持不同的意見,但是在環保行業大熱、前景大有可期的背景下,光大國際供股背後的考慮應該是為未來的發展早做謀劃。
公司公告顯示,光大國際此次供股計劃籌集近100億港幣的資金,主要用於鞏固市場地位,實現發展目標。對於集資金額的具體用途,光大國際董事局主席蔡允革早前表示,公司目前業務最主要涉及的領域之一是垃圾發電,根據粗略的測算,目前光大國際在建、籌建項目31個,投資額人民幣186.7億元。
而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光大國際新取得的垃圾發電項目20個,投資額人民幣115億元,簡單測算一下,如果1年115億元,那麼3年就是345億元,加上手裡籌建和在建的部分,總共是人民幣530多億元。針對這個投資額測算,按公司一般按照1/3註冊資本金,2/3項目貸款的原則,所以如果是530億的30%,就是人民幣160億會使用自有資金,同時也通過這次供股籌集資金的60%,相當於約港幣60億元,用於落實現有及日後垃圾發電業務的發展。而集資額中的25%(約25億元)亦會用於裝備製造及開拓新業務,主要投入四方面,包括技術研發、裝備製造、垃圾分類與廢物管理以及大氣治理與檢測服務;餘下15%的資金將用於一般營運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以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分析人士指出,在這一輪環保風暴和行業洗牌過程中,應該還會有更多的環保企業會如光大國際一樣,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尋找制勝之道,搶奪有利地位,致力成為分食中國十萬億規模環保市場的最終贏家。
閱讀(4374) 網誌分類: 投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