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到大家也十分關注綠色消費潮流中的森林認證,而森林認證主要為了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讓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也得到均衡的發展,而森林認證過程除了上期提及過的準備、審核之外還有〯
1. 申請 – 經營單位需要向認證機構正式提交申請書,期間需要初步審核、會見及討論直至達成認證協議。同時也要向認證機構提交森林經營管理的政策及經營目的,證明所有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存在的問題。
2. 初審 - 認證機構瞭解認證的森林經營單位的情況審批有關之文件審核、實地考察並聽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之後便可立即進行認證或要求改進。

3. 主審批
- 文件審核 :為確保符合認證要求,審核時會對認證單位的環境與社會情況、森林經營方案、實施程式等多方面的文件進行評估及核實。
- 實地考察 : 對經營單位內部及外部的利益審核,根據準則,對森林經營單位的活動進行審核,包括正在執行的科研項目、永久性樣地和主要保護地塊等內部的審核。同時也通過與直接受到森林經營單位活動影響的其他利益相關方的交談瞭解有關情況,包括審核森林經營單位活動對重要集水區下游的影響等的外部審核。
- 審核報告:評估結束後審核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並根據認證標準評價所考察森林經營單位的經營狀況,起草審核報告及結論是否授予認證證書。
4. 同行專家評審 - 審核報告和相關文件資料交給由3名獨立的同行專家進行評審。這些專家也具有豐富的開展森林認證經驗和有關森林及其經營活動的知識。他們審核認證方法的技術可靠性、檢查審核小組做出的結論的可靠性、審核報告已經包含了頒發森林認證證書所需的全部內容、以及審核報告需要修改的地方。
5. 註冊並頒佈認證證書 - 審核小組根據同行專家的意見修改審核報告,上報認證機構。批准審核建議後,認證機構即為森林經營單位頒發證書。通過認證經營單位,如經營活動或林區的任何變更,都應報告認證機構,由機構定是否對變更另行評估,如不按照要求有可能被吊銷認證證書。
6. 定期年審 - 確保被認證的森林經營單位的森林經營方案保持符合認證標準,認證機構在認證後要實施進一步的監督,定期審查森林經營單位的經營情況。森林經營認證一般在認證通過後由認證機構每年進行一次審查,5年後重新提交認證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