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佛法之建立並不局限於宗教信仰,所以我們不能把它規限於單方面而論,故此很多研究哲學的學者認為,佛教所針對的問題,更能凌駕於信仰及哲學之上,可想而知佛學對人生問題的解決是有殊勝的一面。佛教思想,對於人生問題所產生的苦,特別關注,所以筆者對於鼓吹懺悔業障之行為甚重視。因為業力對於人生歷史及發展有一定影響,業力可通達三世,隨著生命流轉,世世相隨,而佛教中的修持方式,更能以中觀角度,把一切從不同境界中所產生之種種現象,以一個如寬態度來看待。

另一方面,皈依亦是投入佛法的一道門。是堅定決心跳入佛法的一剎那,從皈依導師的指引,一切三寶教誨,假以時日,若能恆久維持初心不退,克服身邊時時刻刻產生的貪、嗔、癡引誘,修持佛法,並不是紙上談兵般簡單。學佛是要學習佛陀之智慧,是一門重實踐之學問,一切理論就是引領我們入智慧之門,從現今生活之中領略到智慧,又從智慧中悟通般若之奧妙。從龍樹菩薩編著的「大智度論」中,曾經引述過佛陀對阿難尊者的開示:「一切世間法以智慧最為第一,但一切智慧中則以般若波羅蜜多最為尊貴。」這就是說明能實踐解脫的那種智慧,才是真正的無上智慧。

修戒定慧 離貪嗔癡
佛陀對我們的教化,可從他所說的經典中找尋出來,例如華嚴經中所講,每一位大菩薩均有他們所證悟之解脫方法,而我們要得到真正的解脫,就要實踐修行,從修行中悟通佛所說之理,這是當我們真正實踐才可證得到,假如單靠別人對你講什麼是解脫?如何去解脫等等,而最後你根本沒有親證的話,始終都無法得知解脫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在佛教而言,我們把實踐解脫之道,稱之為「修持」。而修之開始就是要「戒」、「定」、「慧」之三大門徑而入。所謂由戒而入定,而定則能生慧,獲得智慧之後便能悟通解脫成道之理。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分分秒秒,或多或小都會被貪嗔癡三毒圍繞,就在這不知不覺間作出了身、口、意三業,既然種下如因,理應要在六道輪迴當中,延續生生滅滅,而修戒、定、慧之法門就好比給與「三毒」對症下藥一樣,通過相當修持,三毒便會不生,戒定慧在我們意識中就會不滅,到達終極之階段就指日可待。
「戒」之定義,可從兩個層面而來看,第一是指我們不應該做的就不能做。第二是指一些我們應該要做的就要做,其實這兩個範疇,是有其獨特靈活性的。一切戒律之產生乃因緣,隨不同之客觀環境因素而起,換言之這是針對我們眾生,在修持期間中,為了方便及警覺我們不會產生偏差,所以我們必需依戒而修。而戒之基礎就是從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五戒中除了不飲酒、再加、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持戒到了一定程度,對一切內外之引誘都能分辨,久而久之,便不會觸犯戒條,到了這時候,戒的定義及標准,就隨著修行之深淺而改變。舉例如教導家中小孩的時候,家長總吩咐他們不准玩火,不准玩利刀,不准那個...等等,無非是為小孩能夠在安全環境下成長,當孩子長大了之後,這些戒條便不適用,並不表示成年之後便可亂玩火玩利器,而是他們思想已經較以前成熟一些,對於這些危險品,有所了解,不會胡亂使用而導致危險。取而代之的便要守另一層面的戒律。

親身體證 無上智慧
「定」之意思就是指禪定,以上所講的戒,能收止惡之效,而定則能獲得收攝自心之效,習禪定就能夠使思維得以靜濾,使心神不致散亂,而停留及保持在一境界狀態,修定在消極方面可抑制我執我欲的湧現,而在積極方面又可以自由開放我們精神生活的天地。習禪定不是簡單的,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知正見,否則夾雜邪心妄念而走入邪定,正如一般人所講的「著魔」,故此習禪定必需通過皈依的師傅正確導師引指方可修習,千萬不要自己從書本自行修學,不然的話就會後患無窮。雖然我不敢言自己有何德行,但從我以往的經驗,及來向我求助的人不乏有這類亂習禪定,不依正確方法修習的。所以皈依的導師,會依不同的根器,指導大家正確地修習。
「慧」就是指智慧。在戒定慧三學當中,以修慧學為最重要的一環,慧之產生,與戒定有相輔相承之關系,因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最後從慧中又指導及分辨如何持戒修定,而慧之成長又未必一定依賴戒與定,智慧之來源可從日常生活中聞、思、修、證等四方面獲得,所謂聞所成慧、思所淺慧、修所成慧及證所成慧。其實我們可從日常所接觸的一分一毫的事物及景象,均可培育出真正的智慧。在佛陀說法的四十九年中,單「般若」一門已說了二十二年之久,而其餘的二十七年分別演說其他法門,可想而知修「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一般在我們平日的生活中,從法師說法,善知識之指點,閱讀書本或其它媒界獲取的知識,我們皆可納入智慧之中,充份表現出學佛是與我們日常生活可連成一體及體驗出來的。從生活中所產生的一連串問題,經過累積經驗之分析,從思維的過程中找出了答案,通過這方面而產生的一種智慧,是由思考而得,使我們累積的智慧不斷提升,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思所成慧。
既然我們從思維得了智慧,隨之而起的就是採取實際行動,從實踐之過程中智慧會因而對不同境象事物,產生了一種隨緣而起的應辨方法,因此從實修實行中所獲得之智慧,就是修所成慧。從以上三類智慧令我們親身體證到真實智慧之本體是什麼。最後便親證到無上智慧。
懺悔業障是反省我們累世與現世的胡作非為,就例如把一杯混濁的清水逐漸淨化,而再配合皈依之後由師傅及善知識,不斷灌輸正確知見,如是修行必能達福慧圓滿及證悟的。
閱讀(4521)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