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來摩洛哥玩的朋友說「冇啖好食」,因為玩上十天八天每天只吃本地菜,開始時見到塔吉鍋Tajine 和庫司庫司Couscous覺得很新鮮,吃多幾次便悶壞了。
這個啊,我一聽便笑,因為記得多年前和三個香港朋友做了一次「摩西之旅」,飛歐洲經西班牙下來五天,然後再回西班牙玩巴塞隆拿;那次在卡薩布蘭卡和菲斯幾乎晚晚吃串燒Brochette,終於一晚有個朋友說:「找一找,看有沒有別的東西吃。」
那時候不流行做什麼旅遊攻略,我們又是很隨意的旅人,來了沿途看到什麼吃什麼,最容易見到的店子便是門外有個玻璃櫃放了沙律、肉丸和做燒烤串的牛肉粒、雞肉粒那種小餐廳,不懂講法文阿拉伯文都沒問題,用英文雞同鴨講指指便有得吃。
現在住下來久了,當然知道每個城市都有些外國餐廳可換換胃口。真的吃厭了摩洛哥菜,可找間法國餐廳,這便能吃到煎的牛扒羊扒而不是獨沽一味炭火燒烤;又可吃到嫰滑的魚,而不是只有炸魚或燜煮一兩小時的Tajine 魚。
我發現這裡很多薄餅都又便宜又好吃,港幣三十幾元即叫即做,對着海灘坐米色沙發才不到百元;意大利餐館和西班牙餐館在大城市都有,索維拉也有三家意大利菜,都是真正意大利人開的,水準很不錯。
我覺得摩洛哥菜其實很好吃,不過要懂得叫,不要天天吃一樣的東西便好,高級餐廳和街頭小店都可試試,相比其他國家,這兒的吃實在是價廉味美。
例如我很喜歡吃Tajine,可以一天吃檸檬橄欖雞,一天吃西梅牛,一天吃燜燒得味濃肉軟的羊肉鍋,一天吃番茄沙甸魚丸、一天吃雜菜……星期五可吃Couscous。

小餐館外的Tajine,吸引途人。

這份炸魚餐,大約40港元。
白天很簡單,去到海岸城鎮便來個燒魚或炸魚,小店才三十港元已包沙律和飲品。
有種看似炸薯餅的Falafel,是雞嘴豆茸做的,新鮮做好的十分好味,來兩個便剛剛好,街頭小店一個才三塊錢上下。
在內陸城市吃三文治或吃肉太多了,找家遊客餐廳叫個大沙律,消消滯。不要Moroccan Salad──那是千篇一律把洋蔥番茄或加點青瓜切成小粒,擠點檸檬汁,雖然清新但遍全國真會發悶──但只有正式餐館才能看見大塊生菜青瓜番茄牛油果啊,小店沒有,小店的沙律是用茶匙吃的,哈哈!
跟歐美或東南亞相比,非洲吃的文化的確有一大段距離,即使做得很好,但款式變化少,跟印度差遠了。又因為本地人不習慣吃米飯或意大利粉,除了小麥米做的Couscous似米飯之外,所有菜式都配麵包,那麵包又是大圓阿拉伯包,熱辣辣時非常好吃,但一擺久了便又冷又硬,有些店家懶,麵包都乾乾的送上來,那就什麼美味羊肉鍋吃起來也乏味。如果配米飯,我猜肯定滿足很多。
最令中國遊客開心的,大概是近年多了中國菜館,因為多了很多內地的移民,卡薩布蕑卡有不少中國民宿,卡薩、菲斯、舍夫沙萬、坦吉爾、馬拉喀什都有中國菜館,幾乎每個來玩的內地遊客都去光顧,菲斯那家是一個三十來歲的新移民開的,因為剛好配上內地免簽證的熱潮,聽說一個月做十萬元人民幣生意,上了頭條。
我家每次有中國客人來,都會做點中國人吃的東西,原來在青菜之外,大家最愛吃白粥。
上月底有兩個香港新朋友遠道來探我,是港台之友;她們好極了,替我帶來我最需要的叉電器電話卡,又送我麵條和冬菇!幸好我聽說她們愛吃羊,前一晚特地走了挺遠的路去一家肉店買到最新鮮的羊腿,加一把蒜頭和幾隻摩洛哥白蘿蔔,就這樣煮到軟軟腍腍的一鍋。第二天和她們坐在天台竹棚下,用熱油蒜片和香草做個豉油汁配着一起吃………她們後來一直告訴我那羊是路上吃到最好的。呵呵,中國人有中國胃,清湯羊肉畢竟跟摩洛哥菜不一樣呢。

每個城市都有些在Tripadvisor 得到很高評價的小店。

灑了芝蔴的西梅下面是出色燜羊,這一大盆夠四人吃,二百港元有找。

一大盤沙律,配法國包或Flafel,是午餐的一個選擇。

這樣的沙律,看見已滿足。
閱讀(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