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業」,是有一個特性,就是當果報未出現之前,是絕對不會亡失,生生世世都會存在眾生心識之中,就算快將要成道及證果位的修行者,也不能逃脫這因果之定律,眾生之中,無論你有幾大之神通力及智慧,假如業報未清,始終都不得自在解脫。況且我們是凡夫呢?
我們在每一生當中,亦包括所有於六道中之眾生,也不斷地造出新的業。換言之,眾生便要生死輪轉受報不斷,故此在佛陀偉大教化當中,亦針對了因果業報之關系,作出一套圓滿的根治方法,適當處理一切善業與惡業的果報。

很可惜世人往往不知佛法可貴,就算得聞佛法仍不能擺脫貪、嗔、癡,誤以為追求現世中一切物質,金錢形相,才是做人真正目標,同時用錯誤的方法來自我及表現自我,但當醒覺時,已是百年之身,後悔莫及,最後隨業力所感,無法自主地隨著輪廻漩渦,不斷地打轉,其時間簡直難以計算,所受的苦難亦難以測量。所以,我們現今之貧富貴賤,是從過去累積而來之成果,就是現今家財億萬,亦是過去積下之福報,若不知行善積德及修持正法,反而欺凌弱小,一旦善果報盡,便馬上生於痛苦果報當中。又或者現今生於貧賤,亦不必氣餒,這亦都是因前業而來,所以無須怨天怨地,應該自我反省及積極地行善積福,否則一念惡行。便會將來墮落更加痛苦的環境中。所以有說早種福田,就是此理。
誠心懺悔‧消除業障
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都會結集了身、口、意三業,而這些業就是成為日後果報之因。換言之,將來三業報就從現在我們所種下的因而開花結果,或善或惡亦復如是,所以我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自我檢討,對於一些不正之行作出誠心悔改,這稱之謂懺悔。
「止觀」有云:「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其實「懺悔」乃出自梵語及漢語之混合名詞,而懺字乃梵語「懺摩」之簡稱,「金光明經」中亦有提及:「懺悔二字,乃雙舉二首。梵語懺摩。華言悔過合稱為懺悔也。」
筆者認為,懺業在我們一生中,比修福更為重要,但多數人都把修福放在首位,只求福報而忽略了懺業,因為一旦福報享盡,孽報便馬上到來,而且在修福過程中,很多時會因業力負荷太重,而出現困難重重,消除罪業並非一件易事,非下決心不可,更要得善知識從旁指引。懺悔之心法,在乎勇猛精進,決心堅定,知過求不再犯,依從正當途徑而行,更要誠心誠意一心不亂的每日修持,才能做到永無再犯地步,正如「大方廣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所說: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每日誠心懺業的話,就猶如把我們累積之債務,每天償還一樣,一旦債務完結,就自然輕鬆得多,心境亦暢順無阻,但切記懺悔完之後,更要求永久無再犯才是,否則功虧一簣。
「懺悔」就是實踐「改過」之途徑,故此無論過往曾犯何事,曾作何業,假如有機會改過自新的話就切勿放棄,機會不是期待我們的,時間一過便不知何時再來,父母生下子女甘願讓他們墮落嗎?師長的教誨有沒有再三思量,一切一切都希望置身於罪惡邊緣的朋友作出反省反省,人生的道路還未有走完,珍之重之!即使因特殊環境不容許立即面對,也應該立即檢討及懺悔才是。願我佛慈悲,一切大眾,早證菩提,永離苦趣。
陳果齊一零八句警世歌

閱讀(5750)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