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性法 四大皆空
經常在佛經上看到所謂「身空」、「心空」、「性空」與及「法空」。到底這四個名詞真的意義是甚麼呢?其實以往很多先賢亦曾經把以上問題,作出過詳盡解釋,既然有人問及,筆者不妨把這些問題,向各位淺白解釋。
生滅循環 悟通「身空」
甚麼是「身空」?大家會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的的確確是有血有肉的,為何修持佛道,可達「身空」呢?我們試想想,雖然每一個人長著不同身材、高矮肥瘦、生來不同面孔,但是當撇開我們的外表的時候,何嘗不是沒有甚麼大的分別,就算是國色天香,抑或是貌若潘安、與盲聾暗啞,醜陋頑愚又有何分別呢?大家何嘗不是九孔常流,種種不淨。我們的身軀,基本上就是從四大所揉合。四大者就是地水火風等四大原素,一個人的皮肉筋骨等就列入地大,血汗涕唾小便是水大,暖氣是火大,而呼吸調息就是風大。由此四大之空性而假合幻變此一色身之形相者。因此,我們就通過這樣的結合,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這個軀體會受生理循環之局限,由出生的一剎那開始,便不停老化,最後亦會在這個物質世界上消滅,所以我們的身,本來就是空,所以有懂得這樣想的人,便會悟通現時所擁有的「身」,根本是幻化而成,雖然現時仍未幻滅,但是與將來死後並沒有兩樣,所以便借助這個幻身,學佛修行,成就永恆智慧,這謂之「身空」之簡義。
現世虛幻 「心空」自在
提到「心空」,很多人往往曲解其意,不明白箇中道理的人,很多時以為,找一個靜室而坐,合上眼睛,甚麼東西都不去想,甚麼都不去思維,總言之與外間一切事物隔絕,如是者就自以為「空」。
其實「心空」,並不是呆若木雞,百無所思,而是要我們觀想,自己本來的心,根本是不生不滅,換言之念頭本是不生不滅,而我們的心,往往受外間幻化的境象所影響,而導致各種各類的念頭頻頻產生,因此就會出現很多癡心妄想,一般不知其理的人就會隨著這些癡心妄念,造出了種種不當行為,故此就不斷地在六道流轉,理由何在呢?因為我們著了隨心所幻化的事物景象,也許筆者再舉一個較為顯淺的例子,好讓大家更易明白,相信各位家中必定有電視機吧,當我們把電視打開,欣賞一齣電視劇的時候,很多時因受劇情之帶引,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些人更被劇中情節或人物影響,把自己整個人都代入了去,最後劇集完了,電視亦關上,整個畫面回復平靜,這時候我們應該明白到剛才所出現的景象,只不過是虛幻而已,於是腦海中對於剛才的喜怒哀樂,便一掃而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每日分分秒秒,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畫面亦復如是,故此我們的心空思想可時刻應用及實踐,以真正智慧分辨暫有與永恆,如要悟到佛的心印,必須不隨妄想流轉,依真性而行,使自心無有阻滯,來去自如,自在解脫,如是者名為真正悟得心空。

萬物「性空」 無形無狀
甚麼是「性空」。所謂性空就是指體空,萬物本體,原本是空的,有人會問為何萬物本體是空呢?我不妨試舉一個顯淺例子。大家都知道金是一種名貴金屬,在我們的社會中無人不知,假設我現在手裡有一大塊金,剛好李先生明天結婚,於是我便把這塊金溶掉,將一部份用來造了一塊雙喜金牌,以作送禮。不久一位朋友添了丁,於是又把部份的金鑄了一條頸鏈,如是者這塊金可以鑄造成不同的飾物,或者各類器皿,於是一連串不同名稱的物件就逐樣產生。但是我們可否想一想,這一大堆東西它們有否稱自己做金牌、金鏈...其實一切名稱,一切形狀都是虛假,它們本體都是一模一樣,宇宙萬物源出一理,故此諸佛菩薩與一切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由此可見心佛眾生,無異無別,因此金剛經有云:「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諸佛菩薩本性,其實與我們沒有大分別。人人皆有佛性,問題就決定於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出現了佛與眾生,當明白一切相皆是虛妄的話,就是我們今日所談的性空也。須知覺者是佛,迷即眾生。

萬法隨緣 無分高下
最後跟大家談談何謂「法空」,談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明白宇宙萬法,均隨因緣而生,因此在不同時空當中,應眾生不同之需,出現形形種種不同之法,要悟到法空,皆應如是觀想,釋迦佛祖應世,說出無量經法,唯一目的就是方便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根器之眾生,把他們帶領進入成佛之門。要做到法空,首先要破除法執,一切法均無有分別,無有高下,故此我們不應執著,而停留於求法之階段,應時刻提醒自己,一切法門就等如乘載我們到達佛國的交通工具,當到達後,一切名貴房車,豪華遊船,甚至乎只是一部單車,都一一要放下,假如只留戀這些靚車,遊船不捨,雖然目的地在望,但是亦沒法上岸。
又例如我們有病需要服藥,當病退之後一切靈丹妙藥,都無須再服,如悟得病與藥關係,就是法空之道理,所謂法者,就如諸佛視眾生之所需而對症下藥的一種方法,因一切法皆視眾生的因緣所需而起,例如人若無病,又何須要藥之理,故萬法應因緣而生,故亦稱無法無我之理,此來由也。
以上所講的身空、心空、性空與及法空,就引領大家悟入空門,空的意思並非一切東西都沒有,而是指世間一切事物境象,都沒有一個獨立而永恆的實體。所以不應存有我執與法執,假如真的依法而修,悟得真如本性,那麼便不受生死輪轉所束縛,達到一個涅槃寂滅境界,當然要修得真正解脫並非一朝一夕。各位仍須緊記,雖然自我得到解脫,亦不要執於涅槃之樂,更不忘痴迷痛苦的眾生,自渡渡他才是每一位佛子理應去做的。
以上所提,可以說是學佛的根本道理,但千萬不要忽視,在成佛過程中,必須常常運用智慧及修悟,此法即運用大般若行達至成佛之道也。所以修學佛法者是無分貧富賢愚與高下的,最重者都是能真正悟空理而見本性為上。正如「菩薩處胎經」所云:
「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
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
惟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閱讀(4665)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