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澳門原創實險室內小歌劇《香山夢梅》的迷思
文 : 韋 然
記得好幾年前和李歐梵教授到澳門崗頂劇院看了一齣意大利的小歌劇。看罷,李歐梵教授說小歌劇不易寫,而小歌劇最重要的,是要劇情緊湊、歌曲好聽,待觀眾離開劇院後,仍可以把歌劇中的歌曲記在心裡,作為手信的帶回家。這說話很有道理,聽完小歌劇,到散場就後都沒有歌曲的旋律可以哼上一兩句的,這小歌劇就要好好的檢討一下了。
自從上一回在澳門崗頂看了的意大利小歌劇的演出後,心裡總是念念不忘。老實說,這室內小歌劇名字已忘,但歌劇中其中的一些小曲的旋律,至今仍常常的stuck in my mind,也因此而常常期待可以再到崗頂劇院再看另一齣小歌劇。澳門崗頂劇院是整個東南亞第一座西式歌戲院,只有不足二百個的座位,能在這座名列文化遺產名單內的古建築物中看室歌劇,確是幸運的,還有一種尊貴的感覺。
幸好機會總是有的。澳門的藝文界精英為澳門第三十屆國際音樂節,並紀念中國偉大劇作家湯顯祖逝世四百年,攜手的打造了澳門首部實驗室內小歌劇《香山夢梅》。這劇寫的,是以湯顯祖在當年眨官後到澳門一遊的事績,加以想像的空間發展而成,說及湯顯祖在澳門遇上葡萄牙少女馬利亞的一段經歷 ,風趣別緻,生鬼得意,既有葡式的熱情,又有東方人的含束,有市集嘉年華熱鬧,又有二人疑似是漫浪的把肩同遊,湊合成一段似是而非的古代中西愛情故事。歌劇的的歌曲也寫得很正規,可以說是一齣相當成功的三幕劇。
《香山夢梅》的編劇,相信是一位樂觀的開心快樂人。他寫湯顯祖去到澳門葡華交換物品的市集,中西交流中所產生的誤會,相當滑稽搞笑,還為湯顯祖起了一個有有趣的英文名 - Tom Joe, 真係一聽就當堂笑左 最後一幕講及Tom Joe 要乘船離澳,但為了等瑪利亞的送行,一等再等,而瑪利亞最終趕及而來,亦相當感人。
此劇是以西洋室內歌劇模式編寫,伴奏也是以西洋樂器為主。
細看資料,才知每此劇由譚智泉導演、李宇樑編劇、 劉晨晨作曲、製紹珊作詞,男高音夏先海演湯顯祖、劉明燕演瑪利亞。
此劇的口碑很好,我也是要幾經幸若,才在最後一分鐘找到票子。但不知是否票價不貴,而連購十場,還有特別優惠,因此不少朋友在買飛時,都是買左至算,到時唔得閒唔睇就算數,反正票價不貴。
我看的那一場,也是一早就說滿哂座,害得我的音樂劇老拍擋想買飛也買不到。我的音樂劇老拍擋本想闖關,看臨場有沒有飛買,但最後還是只可以望望崗頂劇院就走了。本來約好了這音樂拍擋在看後,一起到電台談談這齣實驗音樂劇,奈何買不到票子,只能作罷。但當我進入了場後,發覺在崗頂的小劇場之中,竟有相當多個座位是空著的。心想,會不會又是好一些朋友買了票子又不看之故。如果不能來,大家又可不可以將票子轉送給其他想看的朋友呢 ! 讓多一些有心的觀眾欣賞到如此精彩的澳門本土作品,是好事啊 !
再貪心多一點 ! 如果《香山夢梅》這齣室內小歌劇中所有的歌曲,都能改用粵語唱,會不會更好呢 ! 始終覺得這劇是以粵語演出的,劇中的歌曲,除非因劇情所需,要用其他語言去唱,否則,是不是應該用粵語去唱呢 ? 用國語唱出,不是不可以,但始終有點怪怪似的。
其實,伴奏上,是否也可以加添多一兩件中樂,是否可以讓此歌劇添多一點中式風采呢 ! ? 此劇的歌曲寫得很公整、是較藝術歌曲一類的。如果此劇能加入多一兩首可流傳、旋律較易唱易記的歌曲,以歌曲到帶動劇情,會不會讓歌劇流傳得更廣吧 ? 這樣好的劇本,至少應有一、兩首歌曲流傳開出來的。
突發奇想,那就是湯顯祖為牡丹亭一劇中所寫過得一些句子,以粵語譜起曲來,旋律也是當相優美的 ! 像「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酸酸楚楚無人怨...」。導演可否曾考慮過把湯顯祖的一些文字,譜為粵語歌曲磡進劇中。下回如果有機會重演,不防考慮啊 !
閱讀(4587) 網誌分類: 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