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懂了照明技巧、選好喜愛的燈飾,打造出個人化的照明氣氛後,便要決定電燈開關掣的位置。很多時候設計師或裝修師父也會按著常規的定律來決定燈掣的位置,如門邊位置等。但如果燈掣位置未如你所想的話,最終你只可改變生活習慣去遷就。時至今日大家也追求科技,智能家居系統已十分普遍,電燈開關系統與傳統的也大有不同,甚至可透過電腦程式來改變燈的開關,所以我們這次就想說明兩者的分別及裝修前要注意的事項。一般常見的電燈開關原理,是由電源位置拉一條火線(供電)至燈掣,燈掣再接駁另一條火線至電燈位置,電燈位置會有兩條線分別是地線(迴路)及水線(防漏電)回電源位置。簡單一點所有電要有正、負如電芯也有兩極,就是有火線及地線才可通電。燈掣透過火線供電來控制電燈的開關,水線是於漏電時切斷電源之用,也就是說明了傳統電燈開關是一組燈便要一個燈掣,稱為單極開關。還有二路開關 2 way switch ( 2個不同位置的燈掣控制同一組燈) 以至多路開關multiway switch (多個不同位置的燈掣控制同一組燈) ,另外也有動作感應器開關及調教光暗開關等等。
由於傳統的電燈開關一組燈要一個燈掣的原固,所以開始工程前便要考慮燈掣的位置及數量,最簡單的是燈掣安裝的位置要看到相關的燈,同時要考慮生活習慣如晚上由客廳回睡房需要經過長長的走廊時,最好在走廊頭及尾端也安裝2 way 的燈掣,晚上便不用摸黑進房間。

舉例以一個2-3房的單位來說,燈掣的位置如下:
大門入口旁的燈掣控制大門的燈及客飯廳其中的一組 2 way燈;
走廊入口位置燈掣控制所有客飯廳及走廊的2 way燈;
走廊盡頭位置燈掣控制走廊的2 way燈;
小的房間只要一組燈掣在入口位置便可;
大一點的主睡房在入口位置要有燈掣,另外在床頭位置的燈掣控制床頭燈及主睡房內其中一組2 way,那麼在準備睡覺前便不用起床關燈,
所有的廁所及廚房的燈掣則安裝於門外的位置;
而多路開關multiway switch多用於別墅的樓梯位置。
燈掣的安裝高度於香港約是1350mm,而國外則多於1000 – 1200 mm高度,安裝較低的位置可以不用舉高雙手便可開燈也可方便坐輪椅人士,而較高的位置則可避免小孩子或狗仔攀玩或誤碰開關,這也要事前考慮。市面常用到的燈掣面板有施耐德 Schneider,也有很多不同的系列,如: 奧智系列、爵尚系列、E3000 都會系列、睿雅系列、元雅系列及最傳統的E30系列。最傳統的E30 一個面板最多有5 個開關,較新款的面板最多只是3-4個開關,而奧智系列是可配有遙控,其他系列的面板主要是設計不同;如平面設計、大面板、不銹鋼等等,這都隨個人喜愛及室內的設計選擇。另外也有些歐洲品牌如Jung 、Legrand 、ABB、Gira 等等,同樣被不少酒店採用,其特點是可把多個面板、門鐘、電燈、USB、電話、電視插座等接在一起成為一條長長的Switch Bar,當然它們的底箱也有不同。
以上說明了傳統燈掣的原理及一般的做法,而一旦做錯只可以從頭再打鑿牆身重造喉管。而智能家居系統與的傳統燈掣的分別是它雖然改變不了入牆的燈掣位置,但它可以隨時改變燈掣所控制的電燈甚至可調教一個燈掣關掉全屋的電燈,或透過apps 來觀察及調整全屋的燈,以至連繫上的窗簾、冷氣、電器也可一併調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