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有質素的日本拉麵店向來不多,但多得新賭場酒店吸引過江龍落戶,令拉麵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百花齊放。先有香港數一數二的名店「豚王」,幾個月前在銀河開業;到上周,挾米芝蓮一星級盛名的東京拉麵店「蔦」,亦在永利皇宮開設副線「花悅拉麵」。兩間麵店,均打破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點好食都唔會排隊」傳統,乖乖地等半小時入座。
偏偏這兩間麵店,嗜吃的我竟還未去試。剛開業的永利皇宮備受批評,非博彩項目吸引力不足,仍然側重賭場及名店,無嘢睇,要我單單到該處排隊試麵,心有不甘;豚王呢,我相信其水準,但在香港吃得太多了。我明我明,過江龍食店愈遲去,水準愈難保持,只是覺得名堂甚響的店,毋須急於為其臉上貼金,不如多留配額,給我喜歡的小店或發掘新舖。
吃日本拉麵,多數是孤獨的;朋友聚會,你總不會話「咁耐無見,不如一大班人去食日本拉麵啦!」食拉麵,往往是始於孤獨感,再以溫飽和滿足療傷。在澳門想找這種麵店,我投「小勝軒」一票。這間小店開業一年多,南灣設有分店,但多數人都喜歡去氹仔舊城區老虎巷的本店。

小勝軒位處氹仔舊城區老虎巷,地方有點難找但值得光顧。

過江龍麵店愈來愈多,但小勝軒這種本地小店,仍然儲落不少捧場客。
上周在氹仔教完空手道班,我又到小勝軒享受一人晚餐。穿過遊人如鯽的官也街,轉往益隆炮仗廠舊址,便會找到老虎巷街口。沿街燈一直往裡面走,就是小勝軒。我對這間店的最初印象,就是店員總太不熱情,各人默默地煮麵、傳菜,或許吧枱上那幅寫上「真心入魂、真心拉麵」字句的橫額,正好總結此店特色,就是埋頭苦幹,靠出品取悅捧場客。
來到小勝軒,最普通是揀以豬骨熬制的招牌「勝軒」,只賣五十八元,水準卻不輸動輒過百、甚至百五元一碗的過江龍拉麵,性價比高。至於每日限量發售的特別版拉麵,更是精彩。我自己最常選擇「特濃勝軒」,菜牌介紹此麵比普遍版用更長時間熬湯,濃郁之餘又能避免油膩和糊口的問題,一試之下才知此話不假。麵條我通常揀最硬,浸在熱湯也不怕愈食愈稔;叉燒亦有五花腩及肩肉可選,後者肉味和咬口較得我歡心。

特濃勝軒是我的最愛,真的做到餐牌所講濃郁而不膩口的特色。
另一常吃拉麵就是「期間限定」系列。不得不佩服店方創意,配搭出來的拉麵都是符港澳人口味、但又不會太偏離日本拉麵的根本。例如以蕃茄及芝士混入豚骨湯的「綪軒」;仿意大利風格,加入墨汁、墨魚肉和芝士的「海墨軒」等,各有捧場客。我不太喜歡芝士,所以多數揀另一款以蝦頭熬湯的「海老軒」。日式蝦湯拉麵近期在香港捲起熱潮,但有部分湯濃到嗆喉,搶掉一切味道。小勝軒的蝦湯則在清淡中嘗到鮮味,作為配料的中蝦亦甚爽甜;如果加入的蟹黃比例可以更多,則完美了。

日式餃子我向來沒有好感,但這款以墨魚汁及墨魚肉做成的黑餡餃子,我很喜歡。

店方捉緊顧客對期間限定拉麵的追捧,在牆身當眼處貼出大海報作宣傳。

熱騰騰的蝦湯拉麵,湯底清淡卻充滿蝦的鮮味,如果蟹黃比例更多便完美了。
光顧小勝軒,還有些細節不容錯過:首先是其自家製辣搾菜,非常惹味。大家都知道食日本拉麵的正確順序為先喝湯、接着吃麵、繼而吃叉燒;但當吃到超過一半,覺得有點飽滯,不妨吃些辣搾菜兼混入湯裡,變成另一滋味刺激食慾。此店的小食亦不俗,我最喜歡加入墨魚汁和墨魚肉的黑餡餃子,滿嘴海水鮮味。最後是該店特式日本飲料,同樣款式甚多,個人推介「櫻花可樂」和「綠茶可樂」,無論顔色抑或味道都有新鮮感。
一人晚餐,本應是心情鬱悶;拉開趟門,迎着入秋的晚風沿小巷離開,我卻沒有愁緒,心裡為剛才吃到美味而熱燙的拉麵,感到溫暖和幸福。

以濃縮櫻花液制成的粉紅色可樂,充滿新意。
閱讀(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