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eblog >  喜樂人生 >  廣東童謠的承傳與發展淺說

韋然

文化人、邊沿音樂人、兒歌之父、另類音樂教父、知名音樂作品有《小明上廣州》、《何家小雞何家猜》、《我向你求婚》、《搖搖擺擺》、《十二隻恐龍去野餐》等,著有繪本小說《戀愛巷》、《小孩與狗》、《綠咖啡書室》、飲食書《泰昌蛋撻》、《黃花紅酒醉龍華》、漫書集《小明探阿爺》,並譜有粵語唐詩宋歌曲三百首、廣東童謠三百首、英語兒歌三百首、少兒流行兒歌三百首...
廣東童謠的承傳與發展淺說
發表於 30-07-2016 12:00 AM

 

廣東童謠的承傳與發展淺說

文 : 韋 然

前言

廣東童謠,亦稱廣東兒歌,是泛指流傳在華南一華的地道小孩子所唸和唱的歌謠,是民間的地道俗民學,文字記載稀少,多為口耳相傳、沒有旋律的韻文短句,亦有部份廣東童謠是有旋律,可以吟誦或詠唱的,是小孩子最早接觸到的文學作品。

這些廣東歌謠,有哄孩子入睡、弄兒和逗兒乖乖的親子兒歌、有遊戲童謠,那就是那些衍生在童謠遊戲中的口令,在孩子世界中出現的順口溜 ; 孩子在日活生活中聽到的市集叫賣小唱勞工叫號,以及大人為教導孩子認識四時景物、學習自然現象、薰陶孩子的性情,培養論理品德、文化風俗而編寫的知識童謠, 也有一些與地方風俗、人物、時節的民俗童謠等等。這些童謠,一度在華南地區廣泛流傳,家傳戶曉,甚至飄洋過海,流傳到世界各地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如星馬、印尼、美國三藩市、南美秘魯等地。

親子兒歌的歡樂世界

伴著孩子吃喝、睡眠的催眠曲、逗兒曲

親子兒歌有從前母親為哄孩子入睡的催眠曲,和孩子玩耍的逗兒曲、哄小孩不要吵的、哄小孩吃飯飯、尿尿和痾屎屎的哄兒曲

催眠曲中,最為人熟悉傳統兒歌,有《雞公仔》、《落大雨》、《噯咕乖》等,和手抱的小小孩玩的小遊戲的逗兒曲有《點蟲蟲》,教孩子學行的有《行行》,「行行, 行行,行到街邊執個橙》,哄兒曲有哄小孩吃飯的《食MUM》, 哄小孩屎屎尿尿的有《痾Ng Ng, 痾臭臭》等等。

至於唱得街知巷聞的催眼曲《月光光》,其實是一首創作歌曲,由喬飛作曲、潘琳作詞,譜於1958年。    

這些歌謠,除月光光之外,其他的,都是介乎於吟誦與歌唱之間的短曲,以歌非歌,曲無定調,文無定句的,吟誦者更會隨自己的心意,隨意加減。

永遠玩不完的兒童遊戲

唸不完的兒戲口令

在孩子的世界裡,有許多不知出處、來自何方的兒童遊戲,簡單的猜程尋、唸一句「程尋磨鉸叉燒包,老鼠唔食豆沙包」,就可以樂上半上,小小孩還可以在何時何地,玩著《何家公雞何家猜》這猜枚遊戲,唸著口令「何家何家何家猜,何家小雞何家猜,何家公雞何家猜,何家母雞何家猜」,就玩個不亦樂乎。香港的小朋友,近年來還愛玩See See Madam 這一個猜枚的變奏遊戲,唸著是「砰澎砰澎砰澎猜,砰澎See See Madam 砰澎猜,砰澎Sori Madam 砰澎猜,砰澎Go to toilet砰澎猜」 的口令,同樣的玩得開開心心,當然,孩子愛玩的,還有「小明小明小小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火車蜎山洞」的《小明小明小小明》,其實,這小遊戲,也是另一個「猜程尋」的玩法。

只要有兒童,就有新的遊戲、新的口令。從前的年代,我們的爸爸媽媽,愛玩的是《香雞點豉油》《菊花菊花幾時開》《椰子夾酸薑》,傳統的遊戲,今天很少兒童愛玩了,差一點就要被大家遺棄,但,到了今天,新的遊戲又粉墨發堂,孩子的世界中,又多了一些新的遊戲口令了,如《007, 入子彈》、《龍蝦,屎屎》等。    

得意搞笑順口溜

小朋友也是淘氣的,從不知天高地厚的。課餘,孩子會弄出一些非常搞笑的句子,二次創作歌詞,弄得人哭笑不得,但,孩子的心,是善良的,這些惡搞並沒有惡意。

生活在廣州的朋友,一定會記得這些順口溜,大家一定會記得《肥仔個頭》中的句子 : 「肥仔個頭,大過五層樓,肥仔隻手,幼過荷蘭豆…」, 還有來自香港的《握握手,好朋友》中,搞笑的惡搞詞,令你哭笑不得。「握握手, 好朋友,我做皇帝你做狗,我上樓梯你跳樓….」, 「小明愛上陳松伶,一於衝入電視城,撞倒郭富城,嚇死劉嘉玲….」, 較傳統一點惡攪童謠,像《老鼠偷蘿蔔》中口句子,「日頭光白白,鼠摸偷蘿白,盲公睇見,啞佬嗌賊….」這些句子,笑得當年的孩子大了嘴巴。

知識童謠甚有趣

從前的長輩,總是希望孩子長大成龍,為孩子撰寫了《三字經》《千字文》,在民間,也流傳了很多做人的至理名言,諺謠,曾廣賢文、還寫了一些節日歌謠、風俗歌謠,讓孩子好好的學習,這些知識童謠,有謎語兒歌,像《一點一劃長》、接龍兒歌,像《月光光》,「檳榔香,買子薑,子甘辣,有菩達,菩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一個接一個的名辭,在孩子唸完了這一個接龍歌謠,差不多就在不知不覺中學識了。說長輩說,那些年在街頭巷尾以說唱為生的街頭藝人 能以唱木魚唱龍舟的方式,把整本三字經、千字文、孝經等,完完整整路唱出來。,

地方風俗、人物歌謠的民俗兒歌

廣東童謠中,有多首歌曲都是以地方、風俗、人物作中心的,記載節日的歌謠,有《八月十五是中秋》、《九月九》等,記載地方風俗的,有《黃大仙有個菩薩仔》,談及人物的,有《阿駝駝》、《大姐嫁,阿妹愁》,記載風俗習慣的,有經典的《dum dum 轉》等等。

民間生活小唱,叫賣調

昔日的街頭巷尾,流傳著很多雖勞工叫賣民間生活小唱,如以磨鉸剪鏟刀為活的小工會穿街過巷的高聲叫喊著「磨鉸剪鏟力,鏟力磨鉸剪…」, 以修理舊東西的小工會沿途高叫「整爛風爐補銻煲」,還有收賣佬沿途高唱「收買爛銅爛鐵 ,收買舊報紙….」.

在市集上,還有許多孩子會熟悉的叫賣句,賣油器、白粥的小販會叫著「開蒞,白粥油炸鬼….」, 賣艇仔粥的會叫著「蒞啦 ! 好靚艇仔粥….」, 街市賣菜的嬸嬸也常常吊高聲子叫著 「三毛一斤白菜仔,好靚白菜仔噫…..」, 這些街頭市集的叫賣小唱,彼起此落,靜心的聽,就有如平民的交響曲。

廣東童謠歌曲化

一直以來,廣東童謠都是以唸白為主的,只有民間生活小唱,是以類歌曲的形式出現,但也只是片段式的歌曲,一句起,兩句止。1950年,香港的黑白電影開始發展,不少電影,亦有引用廣東童謠作插曲用,出現過《噯咕乖》、《飛機欖》的歌曲,但這些可歌曲,仍停留粵曲腔的小調歌曲,未被群眾廣為接受,直至1956年,香港的周聰先生以民間金句入曲,寫成電影《家和萬事興》的同名主題曲,此曲後經韋然修定,成為日後流傳廣泛的《一枝竹仔》了。

1955 – 1960年間,廣東也曾有過一個廣東歌謠的采風活動,在些期間,就曾經有不少經典的童謠被改編為歌曲,如新版的《落大雨》、《雞公仔》、《麻雀仔》、 《月光光》等,這批歌曲,最受到群眾歡迎的,就是喬飛在1958年以潘琳寫的歌詞譜成的新版《月光光》。潘琳女士把原是連鎖接龍的遊戲歌謠《月光光》,改寫為一首溫情的孩子催眠曲,是一首十分優秀的作品,但其他的改編歌曲,並沒有流傳開來。

1977-80年期間,韋然先生於香港進行了一個的廣東童謠采風活動,並把搜集回來的三百多首廣東童謠,加以分類,改編,寫成廣東童謠三百首,又把其中部份歌曲,灌錄成五輯廣東童兒歌音樂錄音帶,收錄了其中的80首廣東童謠,其後並由香港政府音樂統等處出編了《廣東歌謠選》,作為學校的輔助教材,收錄了其中五十首由韋然先生整理的廣東童謠作品。這批歌曲,其後傳入廣州,如《何家小雞何家猜》、《洗白白》、《雞公仔,尾彎彎》、《落大雨》、《排排坐》、《光陰好》、《睇牛仔》、《椰子夾酸薑》、《磨鉸剪鏟刀》、《床前明月光》、《排排坐》等等歌曲,在華南一帶、以至流傳到星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聚居的地方, 這些歌曲,都是70後和80後揮不去的集體記憶。  

1985年,流行歌歌手在他的一輯以翻唱港台為主的唱片中,灌錄了由他編寫的新版《落雨大》,其後此曲在90年中,由賴廣益先生改編為合唱歌曲,並在一歌曲大賽得獎,歌曲繼而在廣州流傳開來 。

1985-1995年間,廣州的音樂人司徒抗先生也譜了大量的廣東童謠歌曲,是廣東童謠歌曲化的中堅,為廣東童謠歌曲化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2000-2010年間,廣州音樂人黃毅成以廣東童謠,廣東文俗創作了兩輯唱好廣州的歌集,引用了大量廣東童謠歌曲原素,如《月光光》、《雞公仔》、《落大雨》都剪接的歌曲中,以廣東童謠《肥仔個頭》作元素譜成的同名歌曲,是廣州青年人最喜愛的歌曲之一。

2010年起,廣州唱作音樂人陳一暢寫了不少新編戶廣東童謠,如再譜的《點蟲蟲》、新創作的《陳皮謠》、《獨占鰲頭》、《木綿》等歌曲,都受到大家的注目,成績不錯。

粵語童謠的功效

廣東童謠是從前長輩作為教育兒童、薰陶孩子性情,灌輸社會理倫道德、品德培養、教小朋友識書知禮、認識四時物、自然現象、生活常識的工具,嬠樂身心的歌謠。童謠的教育價值和嬠樂價值,即使到了今,也是沒有改變的。

廣東童謠的歌曲化文化工程

廣東童謠歌曲化,是廣東童謠的承傳與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也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廣東童謠歌曲化,讓廣東童謠脫離了口耳相傳的地步,成為音頻及視頻的音樂製成品,方便了廣東童謠的傳播。廣東童謠歌曲在80年代初在華南一帶廣泛流傳,主要是因為這些歌曲,都給灌錄成錄音帶,同方便電台播放,易於傳播之故。

廣東童謠是兒童歌曲創作的良好素材,而廣東童謠包含在字裡行間得嶺南文化和風俗色彩,極為豐富,這些含有地方色彩的兒童歌曲,讓孩子唱起來,會認識到自己家鄉的文化、節日和風俗,會培養出孩子的自己身份的認同,讓孩子會更熱愛自己家鄉和國家。

廣東童謠也是非廣東人學習粵語的橋樑。沒有在小時候學習粵語的小朋友,多唱粵語童謠,可讓小朋友在唱唱遊遊中學識的如何講粵語,引起小朋友學粵語的興趣。

嶺南童謠節與廣東童謠的推廣

嶺南童謠節的啟辦,是對嶺南文化的一個喜訊,更可以真接帶動各學校更極積的投入廣東童謠的各類活動,由參予演唱而再參予新廣東童謠歌曲的創作。

目前,廣東童謠歌曲也受到現代電子化所影響,大家到網上聽歌,再不購買CD了,由是一來,兒童唱片失去了僅有的商業價值,沒有了商業市場,也難以找到投資者出版兒童歌曲了。

廣東童謠推廣另一個最大的困難,是播放平台缺乏。今天的電台和電視,都沒有播放兒童歌曲的平台,再加以資源有限,部份兒童歌曲的製作水準不高,有關的MV視頻,水準參次,加以能熟悉寫作粵語歌曲的朋友不多,很多新寫的粵語童謠,拗字嚴重,也會失去粵語歌曲一字一音的特有色彩,也就防礙了歌曲的流傳。

對廣東童謠的未來發展,相對而論,是樂觀的,主要是近年來,不論在澳門、香港和廣州,投入粵語歌曲的年青年多了很多,有一部份朋友,亦有粵語兒歌的創作。

其二,各地政府對兒童歌曲的政策,也比以前較為重視。在廣州,嶺南童謠節的推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其三,電子媒體需然是很小眾的,但最後限度,它的出現,打破了電台的霸權主義,讓一般人也可以自主音樂,自己開設自己的天地,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以廣東童謠作素材寫成的《小明上廣州》,就是透過互聯網,成為新一代神曲,粵港澳三地,同樣流行。

註 : 此文稿歡迎轉載,唯請注明作者及來源,以示尊重

 

 

閱讀(9015) 網誌分類: 學術研究


昔日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