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期排到2020?如何打破可怕的醫療現況?
幾年前已聽聞梁振英想「鏟」起醫管局﹐雖然醫委會改革方案在拉布中未能通過﹐但醫改似乎真的不是只聞樓梯響﹐不管背後是否有政治目的﹐香港的醫療實在極需改革。
那些輪候的時間是不合理的﹐急症室要排數小時﹐一些專科甚至已排到2020年﹐至於醫院病房﹐經常爆滿得如難民營﹐如果不住公院﹐就要到私院去給名醫宰割﹐什麼養和﹑法國﹑浸會﹑仁安﹐入院前要先進行「荷包診斷」- 行內人謂之pocket diagnosis, 先檢驗的是病人的錢包﹐看看夠不夠銀兩﹐或者可收多少銀兩。
住公院一天是一百圓﹐公務員更減半﹐其實是一項良好的福利﹐可惜公院服務長期不足﹐許多人唯有轉往私家﹐小則幾千圓一晚﹐大則上萬﹐如果要動刀﹐可以叫價幾十至一百萬。從一百圓一跳到一百萬﹐我們看出一個問題﹐香港的醫療出現嚴重的兩極化﹐只有一頭一尾﹐那中間的去了那裡?香港是缺乏了中型醫院﹐沒有這類醫院﹐私院就沒有競爭﹐開天殺價很容易﹐另政府醫院薪支相對低又工作量大﹐專科醫生儲夠年資就往高薪的私院逃﹐做成公院長期缺乏醫生﹐苦的是病人。
一個有中規模醫院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只要到台北走一轉﹐會發現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醫院﹐從二百床到五百床的多不勝數。台灣是一個有2300萬人口的地方﹐但醫院數目有四百多﹐香港人口約800萬﹐卻只得五十幾家醫院﹐相比之下﹐台灣的醫療服務效率便更快和更優質﹐價錢不消說亦更相宜﹐今天做身體檢查﹐今天就出詳細報告﹐豈會像香港一樣要排幾星期做檢測﹐之後又要幾星期才出報告﹐如果真的有事﹐真是人都死了。這麼多醫院﹐都是由誰開的?原來台灣人迷信﹐很多大財團的老板都認為做醫院可以積福﹐賺少點﹐甚至不大虧就成了﹐大集團如旺旺﹑台塑﹑國泰﹑遠東﹑新光﹑長榮﹑中國信託等都有開辦醫院。
要是香港能引入資金去開設更多醫院﹐讓港人享受因競爭而進步的醫療﹐這將會是市民大眾的福氣。至於醫院能否有足夠的支持去營運﹐香港在國內人眼中是一個醫療城市﹐如能限量的讓國內人到香港就醫﹐這將會帶來收益﹐我看不到為何不可﹐因為大陸的醫療啊﹐和香港的恐怖相比是大巫見小巫﹐簡直是恐怖中的超級恐怖。
~~~~~~~鄭雋詠~~~~~~~
閱讀(2900) 網誌分類: 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