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澳門麵食巡禮終結篇,回歸傳統廣東粉麵。執筆時心裡難免糾結,因為我覺得澳門不少粉麵小店,水準難分軒輊,例如十月初五街的雲吞竹昇麵老店「梁慶記」、在沙梨頭賣手打墨魚丸賣到出晒名的「兄弟行」等,全部極之出色。幾經掙扎,我決定介紹位於祐漢新邨、有三十多年歷史的「百樂門粉麵店」,原因是該店招牌菜,吃出我兒時最愛味道。

超過三十年歷史的百樂門粉麵店,剛剛粉飾過招牌。經濟抵食,該店當之無愧。

無論坐位擺設、水吧裝修以至掛牆餐牌,都充滿八十年代小食店風味。

咖喱雞翼撈粗加底多油多葱,是我的心水必食推介。
時光倒流到八十年代初香港,小弟家住柴灣邨十二座。當時樓下開設不少平民食肆,其中一間叫「三家蠔油麵」,由一位年邁婆婆主理。這款麵的確甚麼配料都無,就是蠔油撈粗麵,卻令兒時的我吃得津津有味,心想怎會這麼香?其後柴灣邨清拆,三家蠔油麵婆婆的兒女後人,曾先後在柴灣環翠邨及筲箕灣東大街開食店,都有賣麵,味道卻不復舊觀。
駐澳門工作多年,到上年才首次光顧百樂門粉麵店。第一個印象是該店格局夠傳統,水吧裝修及掛牆餐牌,似足八十年代快餐店。第二個印象是粉麵價錢特別廉宜,每碗普遍不超過二十元,抵食到極。直接問店員該處招牌菜是甚麼,她說「最多人食咖喱雞翼撈粗」。好,就試這個。

豬雜河粉選用豬脷及豬耳,有咬口又夠香。

除了撈麵,客人亦可以要求在其他湯粉麵加豬油,回憶兒時口味。

秘制豬扒亦為百樂門招牌菜,做得非常厚身,肉質卻不會靭。
撈麵很快上桌,份量細細碗,但把筷子一插入麵堆攪拌,隨即傳來久違的「三家蠔油麵」香氣。豪爽地把大大撮麵放進口裡,雖然撈咖喱汁,味道卻有七成似昔日蠔油麵。當然現在的我,已局部破解美味之源的秘密──就是放在碗底的豬油,但我吃過不少粉麵店,同樣加豬油吊味,卻就是與這種香氣不同,證明尚有秘方是我未知。至於雞翼亦鹵得飽滿發光,所以來百家樂吃麵,「咖喱雞翼撈粗加底多油多葱」為必食推介。

除了湯及撈粉麵外,百家樂中午時間亦有炒粉麵飯供應,水準也不俗。
這間專做本地街坊生意的麵店,美食又何止一種。再試豬雜河粉,雖然無豬潤及豬粉腸等大路之選,改用豬脷及豬耳,卻做得又香又有咬口;雲吞自己包,豬扒厚身有肉汁。這裡除了湯粉麵,下午兩點前光顧還有各式炒粉麵供應;我試過這裡的乾炒牛河,牛肉和河粉炒到微微燶邊,鑊氣十足。這個水準是傳統食店的基本要求,偏偏坊間能夠保持這種水準的舖頭就是不多。希望嘗到澳門傳統粉麵食品的朋友,來百樂門吧。
閱讀(1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