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了兩場很滿意、教人感動的音樂會 - 陳璧沁胡琴演奏會和新聲音樂協會的和平頌音樂會
文 : 韋 然 上一個星期,我連續聽了幾場滿意的音樂會。真開心 !
第一場滿意的音樂會,是於10月16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舉行的《南國之境 -陳璧沁胡琴音樂會》。
陳璧沁的二胡拉得好,早已是被肯定的。更難得的,是陳璧沁能古能今,既可以用二弦伴唱南音,傳統的硬弓三架頭,韻味十足,又可以嚴謹起來,與海港城鋼琴王子來一個高胡鋼琴的平湖秋月,又新潮起來,大玩伍卓賢式的新中樂高思奧化,與城中專業的無伴奏組合一舖清唱潮玩《病中吟》以及伍卓賢新編的《南曲之境》,由賽馬口技忐忑元素樣樣落齊,總之就是聽到老人家嘆息之餘不得不稱讚而後生仔就聽到腎上線亢奮精神萬分,加上一套一套之新裝、時而高貴時而大方時而熱情,視覺藝視填滿你的眼球空間,這樣的玩二胡,真是把二胡玩到成個生哂。
聽專家說拉二胡,音準極難,就算是一些叔父輩的老師都常老貓燒鬚,一時疏於練習,就拉到音準離哂大譜,讓人家的耳仔會聽到生起青苔來。但對陳璧沁來說,好像全沒有音準困難似的 ,不論驕俏、沉森、吟中病、硬弓軟弓,揮灑自如,粒粒音都札札實實,難怪這一位美麗的胡琴女神粉絲無數,成為城中後生仔至阿叔阿伯的女殺手。
成功需苦幹,我相信好學的陳璧沁在每一次演出,都下了不少苦功。
這晚,在一票難求之下,我竟得到一票 ! 幸運也 !
第二個極滿意的音樂會,是新聲音樂協會在10月18日在荃灣大會堂主辦的《和平頌》音樂會。
這一場音樂會的選曲願特別,包括了洗星海生前最後的一首作品《中國狂想曲》和朴東先生作曲、台灣譚峙軍先生寫詞的《中華頌》的選曲,以及劉文金先生的二胡協奏《長城隨想》,以及邱少彬先生寫的《至和頌》。
整個音樂會的演出時間不太長,但水準極佳,雖然大部份團員的年紀很輕,但想不到他們奏來有板有眼兼音準,更加收放自如,整體演來,竟接近職業水平,甚為難得。 香港大部份的非職業中樂團,很多時,就是連音準頗成問題,而大部份團員多因工作關係,難以練到最好就要出場,不少樂手都是還是「台上見」,大抵這皆是「社會的錯」。
向邱老師問及他們是如何把學生訓樂到那麼高水準,邱老師笑說他們有賴團員整體合作,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人叮人,以小組排練,但最終,是有賴團員的努力。 很多業餘樂團在演出之時,總希望盡量演多一些曲目。但,曲目一多,練習時間就更不足了。今夜是音樂會很短,曲目也不多,但首首精,排練足,亦就能生巧,演來,就有自信,演出就能得到別人稱讚。
Less is more , 貴精不貴多,這道理原來是對的。
遺憾的,是音樂會的出席率絕不理想,大抵是宣傳不足之故。這樣好的音樂會,應該要有好一點的宣傳。
閱讀(3640) 網誌分類: 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