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惡趣悲苦的眾生,難見出期,實在是多麼可憫啊!究竟如何方法及有誰人可以幫助這等苦難的眾生呢?若問有關超拔救援此道法界的功德者,恐非是我等一般凡夫世人所能為。惟有絕對信賴及祈求諸佛菩薩,承著諸佛菩薩之威德力量方有機會超脫。但又因彼等仍是懷有罪孽之神識,佛雖有大慈悲的心量和大願力去盡渡眾生之苦,眾生何故又會墮於惡趣?
此實非諸佛聖賢之過,無奈眾生自作之定業,當然是要自受,此為因果不失之理也。
然而這等不幸的孤魂及餓鬼,落在如是惡道境界,其命運應由自作之業所主宰的,這時除了祈求諸佛菩薩之外,唯一最大力量的就是要憑著在世的兒孫或在世之親友,為其多積善事及佈施迴向法界,為他減輕罪孽及超渡等。最好有修行的善大知識,發善心為其懺孽,設法贖罪求得解脫。
又有賴在世之發心大德菩薩,代眾生舉行懺業贖罪之法事功德。以此誠求法界的主宰神聖及諸佛發大悲心憐憫,如此才是究竟及真正為有罪孽之亡靈減免罪,障。更可因而獲得諸佛與聖者的加庇和接引,早日超離惡道苦海,往轉上品投生善道。
若有這樣的發心後人,有此善大因緣與善願,能集眾願所感,則必得到上天主宰神明與諸佛菩薩、善神,一切聖者大眾,各依其本有所誓之聖願而加以超拔。
由此理故,所以各位大眾亦會時常見聞,普渡十方法界一切冤魂與餓鬼的法會,必定會恭請一位或多位大德法師在法會中,先唸誦經文及說法超渡,並作施食法事:如「放焰口」或「蒙山施食」等。
在密宗佛法亦有類似之施食法:如「煙供及燒施」。放焰口亦是由密法瑜珈焰口所轉變而來的。雖然方式與名稱各略有別,但實際目的,都是希望能藉此法會為仍在法界中陰,或未得超脫之孤魂餓鬼等大眾,說法講經去開悟彼等執迷及未解之無明心性;更要用法變化施食,讓他們能吃一頓滿足之「法食」。然後方能令他們得以安樂聆聽法昧之甘露,有機會開解心識受渡,繼而明心及反省過去所作,了知生死實乃人生必經之路、乃無常之事。

由此可能會頓然放下不再執著世有等形相名利與憎罣心,即使是根性較差者亦可暫得清淨及安樂。若有善根者,由此獲得真正之究竟解脫,便能立即隨緣轉輪往生為人道或較善之上品。如是威力固然是需要憑藉諸佛聖者之聖力加庇,方有機會成就,但最後亦是在世之人所作之大善及功德也!
因為有了如上的各種理由,故此許多被一般世人所稱的「孤魂或野鬼」,或有等經已去世的先亡大眾,可能為因其有業力所致而未得解脫,更會受到了如此不可說之苦惱及飢渴。這是因為仍存有如在人世的意識才有這樣的需要及所求,但又苦無人身以音聲、形相和實質動作告知世人。
在苦無良策之餘,這等孤寂無助的可憫靈魂大眾,唯有各出心思、盡其所謀,各施其本有力量,以種種方法,如有能力者則以報夢方式,或以現出聲音、形相、陰影等,希能藉以令在世的親友,或其他世人能知道祂們的存在和痛苦,設法幫助令其解脫。
若然在生之親友或世人,仍不知其意或只視作是一種幻覺或迷信心理、或以為事有巧合等,不解其意而無法達到祂們的需要和幫助時,祂們便感煩躁,怨憤難安,因而再會用其在幽冥界有限的靈動力量,進一步作崇,逼使對方夜睡不寧、似病非病或迷亂失常亦不等;更甚者會用靈幻力去障礙別人,令其使用世間的藥品也不能診治的。
因為此乃邪靈作崇所產生的狀況,根本不是身體機能上得了甚麼疾病,試問又怎能以世間藥物去醫治呢?
如此只可稱之為「業病或邪病」,而非真病啊!
法界中之靈體眾生,用了如此不少的心思及方法,其最終及最大之目的,就是希望在生之人能夠知解其意與苦惱,發善心替祂們找尋世間有德之士,如大德修行之法師或其他修行的善知識,為彼等設壇「施食」及作法事超渡,由而可望求得脫離現有境界所受之痛苦。這才是彼等眾生最重要的所需呢!
但極為可嘆及可悲的,就是於現今的文明科學社會裡,大多數人都不願相信有「法界眾生」的存在。即使相信又礙於面子問題,更自視曾受過某高等程度教育的先進知識份子,就因種種自心與外來因素關係,又有誰會甘願被人指為無知與迷信,而去相信或討論神鬼之理呢?
過度迷信鬼神當非合理及適當者,但若過份執於眼前有形相之物質世界;或盲目的以科學理據而忽略了宇宙的另一個空間存在者,亦可稱之為現代人另一種的「迷信」。
各位須知,但凡是只知表面或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便盲從附和去相信之人士,皆可稱之為「真正的迷信」。在這無限的宇宙世界中,實在有不少事物是很微妙地存在的,即使是現代先進的科學研究者,也未能作出破解之理。難道人們就可以一口說它們沒有存在的可能性嗎?
若能凡事依理而信解者,皆可真正稱之為「智信或正信」。否則任你是怎樣的能言善辯、自圓其說,究竟都是一個沒有勇氣去面對真理的自欺欺心者!
因世人多存有以上的偏執與「世間知識障礙」,此等孤魂或亡靈可能亦由前孽重障所致吧!故此亦如世人一樣要講究「運氣」了!若好運的鬼魂則會遇到有善心及有這方面根器的善知識,為祂們舉辦適當的法事,指引與超渡,令其獲得安息及轉輪往生上品善趣。

但相反者,有更多的世人無論遇到了鬼魂怎樣的作崇,甚至現相,亦無動於衷,認為自己身體有病或是倒運而已。即使曾有深悉靈界與事物的善大知識指示他們,仍自我堅執、不願相信;甚至反生無明與恐怖之心去怨鬼罵神等。
殊不知曉此等有事相求的靈界眾生,大有機會是自己已去世之先亡親人的慘痛求助信息,他們不但不伸出援助,反而往找那些捉鬼收邪、不識憐憫法界有情的世間「法師」,將其親友之靈魂惡意驅打,或以不正之法傷害祂們。
唉!既可嘆世人無知,更可憐這等倒霉及無助的鬼魂啊!
其實任何宗教也有他們不同的方式超渡幽冥的,無論其說法之形式如何,都是要令使那些靈魂得到解脫及安息而去轉生,從此便不再出沒作崇,這樣才是真正及究竟之方法。世人亦因此做了一件莫大之善好功德,又何樂而不為呢!
但無奈感嘆有等世人仍要強調人、我和境界的分別,全無憐憫其他眾生之心;不但不會明白其眾生的痛苦,更不知或知而不去自我懺悔往昔所作的諸般惡業。
又認為若真的有鬼魅出現時,無論他們是何等人「鬼」或是否有冤屈要申訴也好,皆不問情由便立即使出所學之符咒將之驅打。此等行為是最最不當及不應的。
現今所遺留的任何符令或咒法,皆是神聖為應世使用。各法必皆有其本尊神司所主管,任何在世修持至成就有力量之神聖者,尤其是具有大慈悲的諸佛菩薩聖眾們,無一不是在世時已是偉大平等和慈愛的聖者,更視一切眾生如自己至親之父母、弟妹無別,是真實的「愛民如子」及平等之偉大聖者。
有此真實菩提之心才能於命終後為神或為聖者,若言諸佛菩薩之悲心及偉大,恐以筆墨難窮其說〈除了佛菩薩以外,又有耶穌基督亦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偉大聖者〉。故而可知在上界的一切神聖皆是自性平等及慈心仁愛的,不會例外地不去悲憫那些法界的眾生。
若非害人惡極之邪魔妖孽,諸佛菩薩或主管上天法界的神聖者,當會對那些出沒的鬼靈作公道之處理及判決。不會如世人般隨意使出其神力或符令咒語,不由分說傷害或驅打那些幽冥鬼魂。
若能明白此理,任何人使用所學的符式或法咒時,沒有存著半點助人或救世等心;又或是只為個人的私心名利、惡念等去傷害他人者,如此自然是無法能與諸佛菩薩,或各尊神聖的渡世救人願力,互相吻合而得到相應與加持成就。
又世上任何不正邪師與惡人,或以法作為買賣牟利或用心不正之符式與咒句等,試問怎會得到真正本尊神聖或佛菩薩等聖者的神力加持和成就呢?
各位可知,任何的法咒或符式,若無本尊的神聖力量去護佑,相信不用果齊多言了,其所寫的符令與所唸的法咒亦如同白紙一張,是全無力量所在。不但未能將那些鬼魅驅除,反會增加該等鬼魂之怨氣及結下了惡業呢!甚至出現弄巧反拙的壞後果亦有可能啊!
如此種種,並非那些符令或咒法不靈,只是世人用之不當所致。各位學佛或其它的行法者亦應知此理,無論你所修學或行使的是那一教派之法咒與符令,也是有其本尊與善神所掌管。故於使用時切應要以善為本,若無此心則恐難有靈驗者。
但若是用法之人能真善發心濟世扶危,存以善符濟世、神咒救民、普渡眾生。具有如是的真正善者,果齊敢言必能萬應萬靈也!因為這樣善心行法才真正的能感應到萬能之主宰,及法咒的主管神去護佑成就呢!既得諸天善神共所護佑,又怎會有不靈驗之理呢!

本會於每年農曆七月盂蘭節期間一連七天,啟建超度法會,恭請大德寧波車及喇嘛高僧團為本會附薦蓮座諸位先靈、暨所有水陸空難亡靈及無主孤魂等附薦超度,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並供各界人士附薦過往先親眷屬,早生極樂,及為在堂的父母尊親祈福延壽,既能慎終追遠,復可報施濟眾,行善積福,可謂冥陽兩利。
安立冤親債主往生蓮位就是讓他們有安身、立命、修持的地方,讓他們放下恐懼、害怕,聽聞佛法,放下執著報復而往生西方淨土,乃無畏施及法施的一種。
西藏密宗 文武百尊超幽祈福法會
尊貴之帕爾寺住持 安正寧波車 Ven. Azin Tulku
尊貴之慈航會創辦人 陳果齊金剛上師聯袂主壇
尊貴之安正寧波車簡介
「第一世」安正寧波車「迦瑪楚青達傑」,降生於觀音菩薩應化的雪域高原上,在「邦列寺」剃度出家。前後往八蚌寺在蔣貢羅卓泰耶座前受沙彌戒,並在三年的閉關中從觀修中頓悟。閉關期間,先後領受泰錫度寧波車、蔣揚欽哲旺波寧波車等聯密大師的顯密教法,獲高度表揚、成為理論與實修兼備的大學者,實踐大成就者貢波的五部<<金字經>>。
現生「第三世」安正寧波車於一九八四年誕生於尼泊爾,一九九零年舉行坐床大典,及由泰錫度寧波車剃度,後於「邦列寺」修習佛法。安正寧波車從泰錫度寧波車、嘉察寧波車、蘇南久勉寧波車、雅天寧波車諸位活佛中接授了許多迦瑪迦珠傳承之教法;並於一九九四年從薩迦派崔津法王領受了「朱托根都圓滿灌頂」(內含紅、花、白諸教中三千多個灌頂)及法王之口傳親授。後又於一九九八年到印度大吉嶺卡魯寧波車、波卡寧波車處進行為期五年之閉關修持,接續累世實修之弘法利生大業。
法會日期 開始時間 法會內容
8月17日至8月22日

法會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道86號順聯工業大廈二字樓(全層)
凡誠心出席超幽祈福法會者,可獲祝禱加持,消除阻障、
增長福慧,如意吉祥。所求正願,皆得果遂。
閱讀(9077)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