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佛教,表面名相與修習方法有別,兩者實殊途同歸,法海無邊,如水成波,相輔相成,不可偏執,更不可存有我人之別,輕藐或忽視任何一方。
佛法傳承不論顯教或密教,都是佛陀因應世人不同的根器而開示教化,使有志修學者得以隨其不同的智慧與因緣所需,選擇方便修持的方法,其目的是希望學佛者能夠了知及證悟生死,明心見性,人人具有如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大智慧,永遠解脫生老病死之苦惱,不再墮輪迥六道之中,安住涅槃極樂的境界。
佛陀除了教化世人如何解脫生死外,更要我們認識修持的方法,這就叫做佛法。後世學習者,當依止佛陀所說的方法修習。但經歷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上的變遷,譯自古印度文的佛經,許多時因經文太長或古句太多令修習者無所適從,難以了解其意,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向真正有德行的大師、善智識求請皈依學習,但亦不能完全依賴導師而不作自我參悟。

藏密行者的修持過程中,嚴格來說是必須先修習顯教理論,明白甚麼才是真正的佛所教化,及參悟如何內證外修證得圓滿,真真正正的明心見性,開悟無上智慧,然後再進入另一階段依次第去學習及實踐去修持行密、作密瑜伽密與無上瑜伽密宗等等,這是較為著重實踐的方法,當然更加需要正宗的傳承上師指導才有成就。否則很容易產生種種幻覺,或因一念之差,又或因修持方法不正而著魔,將修佛的路途走遠了,無所成就更無所得益也。
如果真的有了正確的佛理基礎,自然在修習密宗時不容易被外魔所感染,且能獲得加速的成就。若是全無經、律、論的基礎,及無正確善大智識的傳承上師去指導,只抱著世俗心態,滿足自己世間慾望或太心急刻意成佛貪求學法,以這樣的兩極端心志去急進學佛者,實非正信的佛弟子,更非真實得到佛法與密法的成就,如此學佛人實與外道何異?終無成就菩提種子,這不是學佛者,而是與那些學神功的人,只希望得到一些外來的「祂力」幫助,貪戀這表面的「有為法」或「小神通」等,而非自我真實所有,亦不是佛教所說的真實自如的解脫,實非究竟之法。
佛法本無二,只是世人的根性有異而已。若能明白歸納起來去顯密同修,即內外得證之真法也。雖然佛法無邊,但非吾人之輩能於朝夕間得以理解或參悟的,應先要研究及理解佛法的甚深要義,繼而顯密並用,融通無礙,方能有機會證得大圓滿及大成就,這才是真正的學佛者!

話雖如此,佛說的大乘經典法藏,法門無量且甚深無上,若非經過若干修持或研究,大德之士,實非一般人等能深解經中義趣,世上有志學佛者多的是,或有緣得見聞佛說寶藏,卻未得其法,無能入手打開經中要秘,難取其要義去修習,雖獲寶藏但實與未得者有何分別?如入寶山空手而回,不為可惜乎!
無數有志學佛之同道,皆感到世上千經萬典而不知從何而入,實有負如來渡世悲憫之大願。故修佛者,尤其修密宗的行者,應要明白此理,要按步而行,依次第而修,不能急求神通方為正行者也。
近年有無數讀者、善信等來信或親臨本會詢問有關佛理上的各種問題。有鑑於此,在眾多問題中抽出部份歸納起來,並加入一些學佛心要,將多本大乘經典及顯密義理融匯貫通。希望藉此書使未深解佛理初學者,能夠易於吸收理解,願一切學者能真正不執人我,常行般若,斷卻世間一切無明,同登智地,同沐佛恩,無負我佛慈悲開示與教化。更願今後十方大智識修佛之人,都能除去我人與派別門戶之見,真修實踐,共同荷擔如來渡世之大善事業,發揚佛法及提倡大乘菩薩道,令使眾生發起真正慈悲之心,無分種族教派,聯盟互愛,永息干戈,世界昇平。
學佛心要智理頌
迷者修佛不明道 誤言修福便是道 須知得福孽還在 孽不懺盡怎得道
學佛最重明心性 佛說貪求即邪道 除邪修正無罪孽 修佛應作菩薩行
無我無人觀自性 十方諸佛一般同 心正何用執持戒 行道何須苦坐禪
恩則供養孝父母 義則平等上下憐 慈則憐憫諸含識 悲心本是佛菩提
忍則勿言人過錯 讓則和睦莫紛爭 切記良藥皆苦口 逆耳多必是忠言
敢問眾生誰無過 勇改過錯智慧多 欺心護己非賢士 能成佛道非靠錢
只須常行益眾事 發正菩提莫損人 菩提究竟何處覓 應從自性心內求
若向外求非佛法 勸君依此早修行 頓悟大乘急懺悔 當來即覓妙法身
離諸塵垢及諸相 洗卻塵勞把心修 一悟明心成佛性 一念執迷即眾生
念念不忘自反省 無忘教誨墜三塗 正邪善惡唯心造 諸佛萬法由心生
佛說諸法本無二 有二異於眾生心 萬法諸般同一體 佛性無分智與愚
若能深行般若義 愚者頓覺智不如 集吾祖師玄妙法 願眾圓滿得大乘
以上偈句雖然簡短,但學佛者如能細心參悟,常記運用,對於學佛及至用於世間也許有一定的幫助。每句七字,易於記憶,即使對於沒有信仰的人,看一看,也可作為一種處世之哲理,對任何事物看破一點,不要太過執著,自然心安理得,當然亦是真正修佛道者的心要也。
閱讀(5110)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