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澳門威尼斯人睇Cats記
文 : 韋 然
在七、八年前,我曾經以澳門的民間傳說,寫成一本名叫《女孩與貓》的繪本小說, 並由澳門的早兒插圖。
這短篇,是寫一隻自以為小狗、受著小主人萬千寵愛的短毛小貓如何經過歲月的磨練,最後成為澳門葡韻花園的流浪貓群首領,而到後來,又再與小女主人重逢,而當年的女孩同樣在歲月中成長,成為澳門創意工業的青年才雋、創意城的主任設計師,還與澳門綠咖啡書室的青年創辦人、一位成功戰勝癌病的光頭靚仔蹄造了一段童話般的戀愛故事。
我和貓,的確好像有特別有緣份似的。小時候,我寄居在澳門二龍頭一座已拆掉的葡式花園大屋之中的車房。這屋的主人,養了一隻很聰明的小黃貓和一隻小白狗,而我和那小黃貓、小白狗特別老友, 經常三位一體周街去。
這兩隻搗鬼的小家伙都很聰明,會自己開門開鎖離家出走,又會在吃飯的時候自動回家,甚至會到我唸書的地方,等我放學, 讓學校的小同學羨慕我有兩個乖巧的好朋友。
由於小黃貓常常與小白狗一起生活,常以狗仔自居,超搞笑的,什麼「手手」、「扮死狗」都難不到牠 ! 只要聽到「Bang」的一聲,牠們一狗一貓,就會齊齊的扮中鎗倒地死亡,很可愛。
當年,為了寫貓的故事,做過了一些資料搜集。原來,貓的社會,和人的社會很相似。人有善有惡有叻有蠢有肥有瘦有領袖,在貓的社會中,同樣善有惡有叻有蠢有肥有瘦有領袖,是人類社會的剪影。如果不知貓的性格、貓的族群,看Cats這一齣音樂會,會看得一頭大霧, 但,如果大家了解到貓群是如何生活,就會看得津津有味。
Cats 這一齣歌舞劇,其實,是沒有什麼曲折的劇情的,只是透過一隻一隻不同性格的貓,道出了牠門的生活片段、奇遇。這劇的化裝很特別,把人化成貓,又要人演貓的故事,真不容易。這劇的歌曲,好聽到不得了,Memories, Growltiger, Cat the Jellicles Ball, The Railway Cats等等歌曲、旋律皆超凡入俗,既高貴、又普及,難怪自80年代開始公演以來,極受歡迎,幾十年來,依然吸引,歷久不衰,到更今天仍然在世界地巡迴演出。
Cats這齣音樂劇,我一共看過三次。 第一次,是在英國唸書時看的。為了看Cats, 要到校中的餐室洗了成個星期的大餅,才儲夠錢去London 睇歌劇。但計算一下日子,原來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Cats中的歌曲,聽一次就可以帶回家,而三十年來,腦海中,經常都會loop起了Memories 這首歌,也私下用這些調子,填過詞,甚至有想過把這一齣劇的歌曲,全部寫成粵語,好大想頭。當然,最後只填過Growltiger 和Memories這兩闋歌,但沒有正式出版,只當作是習作式的作品。 第二次看,是他們上一回到港演出,但忘了年份。總覺得看Cats這一類的音樂劇,應該是在一個正式的歌劇院來演出,而香港的歌劇院仍然在計劃中,會不會胎死腹中,誰曉得 ! 香港連文化局都沒有,真不曉得大家怎樣去推廣文化。大小官審核項目演出,是以票房作主導,而不是文化角度出發。
第三次,就是早前過大海去澳門睇。真是貨比貨,比死人。澳門的威尼斯人劇院氣派豪華、連招待員也穿得像紳士淑女似的,加以威尼斯人劇院,不論場地、音響、裝置佈置都十分講究,在澳門威尼斯人看這一類的百老匯音樂劇,真是由入門口的一刻,已在響受人生。去澳門看這齣音樂劇,感覺,是為什麼香港那麼不長進,究竟是大家的腦袋出了問題,還是大家的思維還是停於小孩子的心態,喊喊就有糖吃,再喊喊口號,明天就會更好,簡直是天真得可以。 一齣音樂劇能否感人,最重要的,是歌曲好聽兼唱得出色、舞編得好睇兼跳得出色、佈景要堂皇而有特色、服裝設計出色,劇情感人就最好,就算是沒有成戲情,也沒有問題。
三次看這一齣劇,感覺都不同。第一次看之時,感到的,是「不枉我洗了一星期碗碟、儲夠錢由英國中部Louborough長途拔涉去London睇。真是值回票價有多。
貓的創作人Andrew Lloyd Webber 的確是音樂界的天才。他寫這齣出色的音樂劇之時,才三十出頭,就能寫出如此驚世的作品。他的作品,如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Jesus Christ Super Star, 無一不是世界級的超級歌曲。 又是人比人,比死人。Andrew Lloyd Webber 寫的每一齣歌劇,都是世界級的,極為震撼。自己也寫過幾齣音樂劇,較為港人認識的
閱讀(4374) 網誌分類: 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