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我城故事》與《橋底的非洲菊》
文 : 韋 然
這一個星期內,一口氣看了兩齣頗令人感動的舞台劇。
第一齣,是在2015年 1月11號過大海到澳門文化中心看的音樂劇《我城故事》。
第二齣,則是在2015年1 月18號到香港的西灣河文娛中心看的舞台劇《橋底的非洲菊》。
《我城故事》是由澳門音樂力量與卓劇團合作的一個跨界演出, 故事靈感,是來自捷克劇作家《過於喧囂的孤獨》。
感動的,是澳門音樂力量這多年來,為澳門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這齣音樂劇是花了很多心機去製作。
最欣賞的,是這音樂劇的音樂創作,而這音樂劇的舞台設計,舞蹈安排、動漫製作,也見心思,而最教人感動的,是舞台上七十多來自不同單位、界別的青年人所付出的熱誠。
也許這音樂劇的創作,受了《過於喧囂的孤獨》過大的影響,調子很灰,看完之後,教人的心情沉重,而整齣音樂劇所折射出的訊息,也同樣是那麼的灰,教人有點受不了。其實,這音樂劇的整體演出是不錯的,只是我不喜歡太灰的劇本和故事,與人無關。 也許我是一個很樂觀的人,總覺得太陽下了明天還是會升起來,花兒謝了明年又會再開,希望永遠在明天,用不著把事情看得那麼灰的。
其實,澳門這一個小小的小城,也有很多很感人的小故事,《澳門音樂力量》這小組織的成長故事,就已是一個很好的音樂劇素材,澳門周邊的舊城新市,都有很多感人就奮鬥故事、勵志的、真實的,實在很希望澳門的青年朋友,來年可以為我們合力創作出一齣更感人、望滿希望的原創音樂劇。
※ ※ ※ ※ ※ ※ ※ ※ ※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 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莊子 – 盜跖。
看《橋底的非洲菊》,有點意外,原意,只是來撐朋友的場,沒想到這一齣原創舞台劇,差點兒感動得人要哭。
這一個製作,看得出是一個很「Budget」的製作,但舞台設計就以最簡單的線條,發揮了Less is more 的概念, 讓大家看來舒服。
簡單,從來就是美。 這一個舞台劇以四個愛情故事交織演出作主線。
第一個愛情故事,是莊子筆下的尾生與女子相約於梁下,不見不散,惜女子不至而洪水至,尾生守約不走而終為洪水所淹,道出了尾生對愛情的執著。
這故事,是眾人的口述故事,但由這一個愛情寓言,帶出了一段香港少年與印籍少女的相戀故事,風趣得意而傷感可憐,而這一個故事,就成了一個中年男子長埋心底,抹不走的遺憾,跨不出腳步去投進一段或許可以在花店中發生的跨年戀,而花店的一個顧客 – 一個以妓女為業,原名阿菊的中女和IT富家宅男意外相戀, 是這以共融舞台劇為題的分線,還有主角阿鋒的好友阿Ken與他的小女友在其中的穿插,整齣劇就在一首簡單的鋼琴戀曲中交替演出,有印度的土風舞、有青年人迷網在的舞蹈中遊走。
整齣舞台劇,道出了人生有點無奈,但同時又是充滿希望,快樂與不快樂、幸福與痛苦,同樣都是人生的寫照。
花店老闆最後受到助手的鼓勵,人殘志不殘,最終更排除萬難,遠赴印度,完成了旅行的夢想,終於可與當年相戀的印度意中人再次相會,目睹意中人今天家庭生活美滿,明白到愛不是擁有,而是對方能以自己的模式,快樂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希冀。
這舞台劇的演員,像演出中生的花店老闆、本身就是傷健的朋友,雖然是第一台踏舞台板,但演來像老戲骨般入戲,真教人意想不到,而演印度籍少女嘉怡的女孩子,也是第一次演出舞台劇,甚至在演出前,連廣東話也不會說。 妓女與IT富家宅男的幾場戲演來也入肉,搶鏡。妓女是一個不幸的行業,但妓女也是人,也有做人的權利,同樣可以擁有真愛, 愛,才是最大權利。
少年與印度少女相戀,少女必需依傳統、接受家族的婚嫁安排,對少年是「情天霹靂」,好友阿Ken要女友知悉底蘊, 相約男主角於餐室欲說真相一場,就演來相當可喜,笑中笑淚,拍案叫絕。 這齣劇極有發展的潛質,如果重演時能加上主題曲和一、二首插曲、或許效果會更好。如果是幸運的話,這劇不難發展為一齣相當討好大眾的音樂劇。 參予《我城故事》和《橋下的非洲菊》幕前幕後的朋友,加油 !
閱讀(4231) 網誌分類: 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