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開始學佛時,也會有一個目的,這個動機就是一股原動力的中心,當作出每一種行為時,都往往環繞著它,這個動機,就是所謂「發心」,在名稱上通稱為「菩提心」。所謂學佛也好,修行也好,無論在一切聞、思、修的過程中,無不以這個發心為基礎,基於為解脫自己及別人的痛苦與煩惱,基於為建立自己及別人的真正無苦之極樂為目標。這是學佛與修行之總方向。

佛法中所謂譯出的超常智慧,實足以趨向及達成這清淨無垢的目標之根、道、果。所謂「根」,是指煩惱與解脫之基礎。換言之,煩惱或從煩惱中解脫,是出自同一源頭。這個源頭是來自於我們對每一個現象或一件事情的「觀念」。例如我們在味覺上,品嚐到一些所謂甜、酸、苦、辣等之感覺。在視覺上,我看到一些所謂高低、大小、長短等等不同東西。從聽覺中,聽到一些所謂悅耳或嘈吵等不同聲浪。從嗅覺中嗅到一些所謂香或嗅等不同氣味。從身體之觸覺中,我們感受一些所謂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覺。故此就會出現所謂追求那些喜歡或排除那些厭惡的舉動。這些種種不同的觀念,是來自世俗環境中客體境象,與我們心中主體觀念,兩者間所出現的相互反應。而這些相對性概念,自然地被判定於某一「限境」之中,久而久之,我們這些所謂世俗概念,已被根深蒂固地予以接受,此同時亦把它當作判斷一切事物的準則與方式。假如當把某一現象推入某一個限境中,我們對某一「觀念」的看法,再沒有別的思維,換言之我們的智慧就受到局限了。
而佛法中所演譯的超常智慧是無限的;在究竟層次上是超越了觀念的極限,心靈空間只有在這種沒有限制束縛的條件下,才可以覺知道什麼是解脫。
故此,所謂「根」就是要洞悉這些世俗上所謂相對觀念,在究竟層次上直接觀察其本質,換言之就是相對真理與究竟真理之互相融匯。解脫煩惱之根也在於此。
所謂「道」,是指一條路,是需要正確而有效的方法,邊走邊累積那些正確而有效的正面成果。在這裡所謂的成果,是指將來成佛的兩種主要條件,一是福德,一是智慧。換言之,在這條道路上前進,是不斷地將福德與智慧累積,直至圓滿具足為止,其最後所得之「果」,就所謂證悟成佛。

究竟,先前所提及之「發心」,與其後所談論之「根、道、果」。兩者間又有何相關呢?
所謂發心,是沒有時間之局限,因為每一個人,當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會經過這程序,無論是屬於顯著性或者是潛伏性,都會預先定下了去完成這件事之目標。當引伸至學佛過程中,無論是聆聽或鑽研法理,思維法義,又或實踐修行。假如是沒有本著別的俗世動機,例如為建立私人名譽地位,為爭取更大的金錢物質與回報,為著學來更多東西在別人前炫耀等,相信這條學佛修行之路,是很平坦易走。相反地則會為自己的前途,不斷築起更多障礙。當要不斷地
這些障礙清除的話,相信已損耗了不少精力。
這時候,我們學佛修行的佛子,應該要把這些干擾放下,以最純潔最清淨無染的心來修行,那麼解脫的體證當下間便能領會。
經常遇到一些學佛的人,抱怨自己已經努力修行但仍未見任何成果。其實成果並非決定於別人,而是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完全合乎因果定律。假如仍未見成果的話。唯一的可能就是自己並未付出足夠的努力。或是自己修行心態或修行方式可能有所偏差。故此凡修行人,時刻要留意自己一切身口意的動機,「發心」是決定成果。而正確成果是建立在純潔清淨發心之基礎上。
真修言行共發菩提心齊渡眾苦
果齊致心來勸請‧願眾並發菩提心‧
自渡渡他渡苦眾‧渡世互愛不紛爭‧
佛仙神聖無分別‧願聖同途救眾生‧
慈佛捨己能割肉‧凡夫多存騙害心‧
若具人身無人性‧雖生人世未算人‧
假作修行心不正‧心墮修羅及傍生‧
慈航渡世為本願‧儘管笑罵無愧心‧
閱讀(4321)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