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門的鄭家大屋看《旭日》
文 : 韋 然 圖 : 澳門文化局提供
今年五月在澳門舉行的第22屆澳門藝術節,讓我可以首度在重修後的鄭家大屋中看了一齣教人不能不感動的話劇《飄流者之屋》。在短短的五個月後,我又在第25屆澳門國際音樂節中,再次在鄭家大屋看了另一齣同樣感人的音樂劇《旭日》。
這兩個故事,都是和鄭家大屋的主人鄭觀應有關的。這兩齣劇,各有各的感人情節。
《飄流者之屋》透過了話劇、音樂、說書、導賞、人物採訪,給觀眾打造了一齣有思想與靈魂的好作品。整齣劇,沒有知名的演員,但卻在導演和編劇的細密打算中,在觀眾的心靈中燃點起不減的花火,創作出一個大師級的精品。
《旭日》則是以音樂劇的模式演出,正好如同行的資深戲劇工作者所指出,《旭日》一劇,善用了現場的環境,舞台設計簡單,但很有擴張力,導演也能照顧到在場坐在板後排看戲的觀眾,不時的讓演員站到舞台的椅桌上演出,而劇本也編寫得很緊湊,在短短的演出中,就教人認識到孫中山當年如何踏上革命之途。
這一個粵語音樂劇,是以「簡約」的模式演出,更巧妙的,以鋼琴作為唯一伴奏和配樂, 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音樂劇中的選曲,除主題曲外,其他選曲,都是借用了多首耳熟能詳的古典樂曲,如《天鵝湖》、柴可夫斯基的《Piano Concerto No.1 B Minor》等樂章,再 填上相關內容的歌詞,但也許是這一些樂章太熟悉了,每當音樂一起,就會聯想到天鵝湖的芭蕾舞、又或是Tonight we love 這首衍生自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流行曲。也許是當局者迷,或者是傍觀者不清,每當音樂起時,靈魂兒就給音樂的樂章扯得遠遠,幾經搏鬥,才能把心瑞平靜下來看戲。如果這一音樂劇有機會能重演的話,真的希望演員所唱的歌曲,全都改為創作歌曲就好了。
平心而論,各演員是演比較唱得好。不少演員都有嚴重走音的技術毛病。雖然,走音是情有可諒,但如果他們都能做到演又好,唱又好,那就是最好了。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努力,都是值得大家為他們嘉許的。
順帶一提,鄭觀應在澳門隱居期間,著作了《盛世危言》,啟發了國父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的革命思想
小小的澳門,竟然是中國新思想的發源地。
/

; /

;
閱讀(6463)
網誌分類:
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