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童謠仍在唱 從《月光光》說到廣東童謠的悲哀與無奈
文 : 韋然
《月光光》這一首歌,究竟是「傳統廣東民歌」、還是「創作的歌曲」? 一直以來,都好像沒有一個正式的答案。
在大部分的歌集中,包括一些教科書在內,又或是音樂會的節目表上,都把這一首歌曲歸納為「傳統廣東民歌」。
但,細讀此曲的歌詞,卻只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擯榔」這四句歌詞, 是來自傳統的家鄉童謠,其他的句子,其實,都是以廣東童謠作素材而創作的,只是歌詞寫得很鄉土,大家就把這一首歌,當作是傳統的歌謠罷了。
《月光光》身世之謎
去年在廣州的舉行的亞運會,大會也選用了《月光光》這一首歌,作為閉幕獻唱的主題曲。
此曲的原作者喬飛先生,聽到有關之消息後,終於從老遠的從美國回國,確認了此曲是當年由他以潘琳女士所改編自家鄉童謠的詞,譜成現今家家戶戶仍在唱的《月光光》。
原來,這一首歌,是喬飛先生於1958年期間寫的,其後施明新先生再將歌曲修定,成為了現今流行的版本,所以,日後大家在演唱之時或灌錄唱片之時,希望大家也能對知識產權有所尊重,在作者一欄,補回「作曲 : 喬飛 作詞 : 潘琳 改編 : 施明新」之字句,也就功德無量了。
筆者於當年整理廣東童謠兒歌並編輯由香港音樂事務統籌處出版的《廣東歌謠選》之時,由於文字資料缺乏,未能好好的考證,就把《月光光》一曲當作是施明新所作曲及填詞,搞出了一個美麗的誤會,到早陣子,筆者才從互聯網中,驚覺當年所搜集到的資料有誤,但米已成炊,只希望能在此作一更正。不幸者,是喬飛老先生剛於今年中(2011年8月7)離世,但由喬飛先生所寫之《月光光》一曲,相信一定可以像永恆的民歌一樣,在民間繼續傳唱。
何家小雞何家猜
說起來,筆者在年青時所寫的多首民謠風作品,像《何家小雞何家猜》、《排排坐》、《雞公仔》、《洗白白》、《磨鉸剪鏟刀》、《賣懶》、《搖到外婆橋》、《落大雨》、《光陰好》、《點蟲蟲》等等,也早已被去作者而「民歌」化了,成為沒有作者的傳統民歌。
澳門十年回歸的民藝晚會中,也選唱了《何家小雞何家猜》以及《椰子夾酸薑》這兩首由筆者所創作的歌曲,但在作者一欄中,大會也把這兩首歌當作是「傳統廣東民歌」處理。
其實,這兩首歌都不是民謠,只是帶著民謠風,同樣是以童謠作素材而寫作的歌曲。
如果要好好細味這一些歌曲,大家會發覺歌曲的歌詞是和傳統的家鄉童謠,是有很大的分別的。 大家熟識的勵志兒歌「雞公仔」,也只有「雞公仔,尾彎彎…… 雞公仔,尾婆娑,三歲既孩童學唱歌」這幾句是採用自傳統的無調句,其他的,都是筆者當年以傳統的廣東童謠、兒歌作素材而寫成,並非真正的民歌。
筆者把「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甚艱難」改寫成「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呢點可以怕艱難」,由從前婦女藉哄兒入睡,向不懂事的小孩吟唱的嗟怨調變成陽光的勵志小品,而這一個改編的版本也在這三十年來,廣泛流傳。
《何家小雞何家猜》,原詞也只有「何家公雞何家猜、何家小雞何家猜、何家母雞何家猜」這三句,是採自兒童遊戲的無調唸謠,其他句子及歌曲的旋律,都是筆者所作。
這首以孩子的無調唸謠作素材寫成的兒歌,可以說是筆者創作的兒歌之中,除《小明上廣州》之外最流行的兒歌,連外省的孩子,也十分喜歡唱這首廣東兒歌,當然,在星馬、北京各地的教材、課程或出版的音樂製品中,都把這首歌是歸類為「傳統廣東童謠」,沒有作者的。
廣東童謠的疑惑
嚴格來說,廣東童謠和廣東兒歌,是不同類別的歌謠。
傳統的廣東童謠、是孩子在遊戲時衍生的無調順口溜,而傳統的兒歌則是母親給孩子唱的催眠呢喃句、逗兒片語或弄兒調,也是沒有調子的,又或是一些似有似無,似歌非歌的吟頌曲。
我們現今唱的廣東童謠兒歌,其實,是經過了後期加工寫成的,而喬飛的《月光光》可以說以廣東兒歌作素材寫成的第一首重要的民謠風作品。
這些廣東童謠的創作模式,有先詞後曲,如《沓沓轉》,再按原詞,補上一些句子而成,但大多數的歌曲,都是以廣東童謠的曲名作主句問字取聜,再發展為歌曲,然後,才再填上歌詞,《落大雨》、《賣惰》、《排排坐、吃果果》都是以這個模式創作的。
就以《落大雨》為例,我就以同樣的旋律,填寫了「辛酸版」和「歡樂版」兩個歌詞 。
當中,也有一些歌曲是直接問字取腔的,再加以創作而成,如《排排坐、吃粉果》。
家傳戶曉的《洗白白》一曲,則是借題發揮。《洗白白》的原詞,只有「洗白白,嫁茶客,唔值三千值八百」幾句,不足為歌,故只取其題,另行寫上孩子洗白白時之有趣情景。
《小明上廣州》 在眾多的廣東童謠兒歌作品之中,最受歡迎的。
《椰子夾酸薑》更曾獲多個外國的兒童合唱團選唱,也算得是一個「意外」。《椰子夾酸薑》的原詞是「Dup Dup噹,椰子夾酸薑,麻糖雞甩黏住手,問你走唔走」,原是一個簡單的兒童遊戲的無調唸謠。 筆者在寫此曲之時,只用了Dup Dup 噹,椰子夾酸薑」這一個標題,歌詞就改為「「Dup Dup 噹、Dup Dup噹、椰子夾酸薑,雞蛋煲茶十五樣,問你喜歡邊一樣……。」
這一些廣東童謠兒歌能無脛而走,多少也因廣東及馬來西亞的翻版活躍,間接帶動了歌曲的在廣大的華人社會中流傳開來,而各地的市面也有了不同版本的廣東童謠錄音製品,作為歌曲的作者,歌曲可以給人傳唱,灌錄,是十分開心的,但在欣喜之餘,卻也感到有一點「悲哀」。
雖然,這批廣東童謠兒歌到今天,早給香港、國內和星馬各地的唱片公司灌錄成很多不同的兒歌唱片,但由於唱片公司有意無意誤會了這些是傳統民歌,故此,筆者在音樂製作版權的收益上,是完全的「零」收入的。
要追究版權,不是不可以,但香港的法律是一個很昂貴的玩意,玩不起的。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要維權,實在不易,不追也罷。
時代在轉,日後的孩子,也不知會不會再唱這些快要老掉大門牙的廣東童謠。
但,世事難料,受「阿哥行路上廣州,阿妹上船買桐油」這首廣東童謠所啟發而寫的《小明上廣州》,在加以時代的編曲後,變身為今年最受歡迎的網絡歌曲,還在香港各地區,以至海外的華人區,同時的牽起了《小明熱潮》。 將來的日子,「何家童謠仍在唱」? 答案是 : 「真的不知道 !」。
也許,大家也不用去擔心,每一個年代,總有代表某一個年代的歌曲,而新的童謠,新的兒歌,仍會在兒童的世界中出現。
閱讀(9607) 網誌分類: 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