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填詞的冷知識(二)
粵語兒歌要啱音嗎? 文: 韋然
這一個問題有兩個不同的見解。
第一個見解是來自一些幼教專家的。他們指出幼兒是要以傳授知識為主,歌曲最重要的是內容,而歌曲啱唔啱音,並不太重要,讓孩子唱得開心就足夠了。另一派的見解,就是粵語兒歌必需啱音的。
對我而言,我還是主張啱音的。啱音的兒歌並不表示不注重內容,兩者是可以並存的。
粵語兒歌普遍唔啱音的現象。可以說由第一首粵語兒歌開始,就是唔啱音的。百多年前,協和幼稚園的外籍傳教士,率先編了第一本粵語兒歌曲集作為校本教材。這歌集主要是以外國的歌謠,填上粵語白話。但由於傳教士對粵語的聲調不太理解,分不出粵語的九聲六調,寫出來的粵語兒歌,都是唔啱聲調的,換言之,也就是唔啱音兒歌的來源。百多年來,協和幼稚園的兒歌集在華語的幼教中,有一個極崇高的地位,一直是中國大陸和海外華人得採用的幼兒歌集。很多大家都都耳熟能詳的唔啱音兒歌,好像《今天是晴天》等等、等等,都是來自這一本歌集的。協和幼稚園兒歌集的西曲粵唱,雖然是唔啱音,但確是不少長者朋友的歡樂記憶。我小時候唱的《我是一個大蘋果》,即使是唔啱音,但我還是好記得蘋果是「又香又甜又好吃」。歌曲雖然是唔啱音,欲沒有阻礙知識的傳播。
我早期填寫的粵語兒歌,不少也是與協和幼稚園兒歌集有關的。當年我意外到麗的電視當兒童節目的兼職編劇,最終有機會為麗的電視的兒童節目《荔園小天地》填寫兒童歌曲。我為荔園小天地兒童節目中所選用的歌,絕大部份都是以這一個歌集的兒歌為主。這歌集是當年的編導給我的,要我每一個星期,自行在這歌集中選取兩首歌去填寫。我在協和幼稚園歌集選曲後,大部份都是按歌曲原來的內容,重新用粵語重寫,將唔啱音的粵語兒歌變為啱音的粵語兒歌。
初任職之時,我所填寫的歌曲是要交給當年麗的電視的音樂總監黎小田過目的,但後來我已是熟手技工,就自己做埋歌曲的審閱了,但黎小田還是會間中醒幾首兒歌給我填寫,作為節目中之用。那一個時期,一個星期填兩首歌。當年最麻煩的,不是填寫歌曲,而是要專程前住五台山交稿。每一次交稿,都要山遠水長,由鰂魚涌轉車又轉車才可以去到五台山交稿,不像今天,一個手機,一按whatsApp就可以遞交。現在想來,親身交稿還是好的,讓大家可以保持一個交流,增進大家的友情。
當年很多即填即用的兒歌,都是唱完就算,而我也沒有留底。最近有一位不認識的朋友,托友好轉來一批印得好好的兒歌,轉來給我。原來當年麗的電視是會將這兒歌,交給當年的一些電視雜誌,印出來給大家學習。
我所改編的兒歌,最有印像的是《紅花開、黃花黃》和《小蜜蜂》。教人意外的,有好多首當年改編兒歌,到今天仍在各幼稚園中傳唱,就像《黃花開、紅花開》等等。在填寫兒歌的年代,其實我是音樂小白一名,既不懂平仄,又不懂樂理,但因為個個星期都要交功課,強迫自己去學習多一些音樂上的常識。
兒童歌曲的旋律較簡單,長度通常也只有八個至十六個Bars,所以要填寫一首完全啱音的兒歌,是可以有機會做到的。
唔啱音的兒歌可以作為傳播知識的教育工具、也可以慰藉和按撫孩子的心靈,我相信一首啱音的粵語兒歌,可能比唔啱音的兒歌做得更好。
閱讀(212) 網誌分類: 填詞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