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應化世間,箇中蘊藏着極為深遠之重大關係。這種關係是十分微妙,無法與世上每一生命、每一現象有任何分離。雖然釋迦世尊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應世,但直至目前為止,其影響力從未退減,相反地現今很多哲學與科學,亦逐漸步向融通的趨勢。換言之,佛陀之應世過程,不但從過去到現在,又或從現在至未來,根本從來未有停止過。
佛陀言教中,往往由於因應不同對象,而有不同的演繹方式,除某些獨特的教法有可能需要某程度的基礎才能領悟外,一般普及的教義,對那些有心學佛的人來說,是十分容易領會。佛陀的教學方式,非常全面,其一生所說的言教,極為博大精深。同時,他一生中所經歷的每一個階段,已經是一個極具教育意義的教材。

很多人會以讀歷史的心態,來看佛陀的生平事蹟,但觀乎佛陀的言教,並沒有期望我們把他當作歷史人物來看待,相反更期望他的追隨者,切勿把他神人化,這一點足以對於當時所存在的宗教或哲論,有著明顯與清晰的對比。
我們要熟悉佛陀的生平事蹟,才能認識佛,唯有深切地認識佛,最後才能認知自己。
從這個認知過程中,我們可以被啟發如何掌握命運的藍圖。雖然,芸芸眾生中,各有着不同的經歷,但佛法中,我們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別:
(一)從光明趣向光明
由於以往的良性活動,導致現在處於種種優勢。假如當事人明白這種前因後果的關係,又能善加運用現有的條件,來開展那些良性的活動,那麼前景是持續地邁向更光明的。
(二)從黑暗趨向黑暗
由於以往的惡性活動,導致現在處於種種劣勢。假如當事人不明白這種前因後果的關係,在情緒和行為上,再作出不良的活動,那麼前景便會持續地邁向黑暗。

(三)從光明趨向黑暗
由於以往所累積的良性活動,導致現在處於種種優勢。假如當事人不明白這種前因後果的關係,在處理情緒和行為上,偏向惡性活動模式,最後便會導致這種情況變本加厲。
(四)從黑暗趨向光明
由於以往的惡性活動,導致現在處於種種劣勢。假如當事人明白這種前因後果的關係,又能為未來作出更好的安排,凡事以正面而樂觀的情緒和行為來對待,最後前途便現出曙光。
無論佛陀的追隨者是屬於那一種程度,最終他給我們最重要的訊息,就是期望我們像他一樣,珍惜各種因緣條件,掌握自己的命運,結集各種福智資糧,踏上自己所認知的真理大道。
閱讀(3884) 網誌分類: 開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