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長沙灣D2 Place後,荃灣南豐紗廠The Mills近日亦正式開幕,活化工廈項目搖身變成文化藝術之地,除了讓市民有更多文娛消閒的選擇外,亦突顯活化工廈之另類新出路。
自80年代起,香港經濟漸漸由製造業轉型至金融及服務業,原來的工業生產陸續北移至國內,數以千計的工廈單位亦隨之空置,於是各種非工業用途的使用便應運而生,迷你倉、開倉零售、藝術工作室、教育機構、食肆酒吧、war game場、動物火葬場等,在工廈內隨處可見,去年政府公布的《施政報告》當中提出重啟活化工廈計劃,接受業主申請改裝樓齡15年以上的整幢工廈,並且放寬規限,允許改裝整幢工廈作為過渡性房屋,然而因為業權所限,能統一業權整幢活化的工廈現已為數不多,為了進一步釋放工廈物業的寶貴空間,建議政府可作彈性處理,在符合消防及安全的大原則下,容許個別工廈單位申請改變物業用途,相信更為可行實際。
因為工廈樓面承重量高,要改作其他商業用途,理應問題不大,政府大可簡化程序,清晰明確地訂立工廈單位改變不同用途的補地價價目表,而補地價費用亦可不必一筆過大額繳付,可以附加差餉形式,讓業主按季繳交,這樣不單能把工廈非工業用途有序地規範化,政府亦可因此增加收入,而大眾則可合法合規且安全地享用工廈內的各式商業服務,達至多方共贏的局面。
閱讀(66581) 網誌分類: 工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