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東觀點

歐美銀行危機 干預惡性循環

美國二十大銀行之一的矽谷銀行,月初爆發流動性危機。其母公司因加息影響錄得巨額投資虧蝕,股價急跌、資不抵債上升和出現信心問題…

黃庭桄 - 娛樂一針

工傷之歌

你無事吖嘛? 我問候的,不是在廚房工作時,意外跣親昏迷的梅啟明。我更關心請他做廚房工作的食店老闆,因為你將面對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難纏對手。

李居明 - 智富天下

跟對人贏一生

下對注贏一次,跟對人贏一生! 人生喜劇的密碼,最重要是「跟對人,贏一生」。贏一生是一種人生福氣。

盧啟賢 - 賢外之音

個人品牌:打造理想自我

多年前於新加坡出席商務會議,一位陌生人在電梯對我說:「新婚快樂,恭喜恭喜。」這突如其來的祝福讓我滿是疑惑,電梯裏其他人亦紛紛作出祝賀。

林一鳴 - 投資樂園

港股咁頹買乜好

港股今年真係頹到冇晒朋友,基本上由年頭衰到年尾,反而同期美股就不斷創新高,歐洲、日本及印度股市亦升得漂亮,甚至內地A股都跑贏香港!

陳永陸 - 陸叔開CHAT

奢侈品體驗營銷復甦

今年內地經濟開局理想,首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升百分之三點五,增速創逾半年新高。

楊立門 - 門裏門外

核子寒冬

俄烏開戰已超過一年,依然看不見停戰的曙光。俄羅斯舉兵侵略另一個主權國家,的確是理虧,但細看背後的歷史因由,你又會發覺事情並不是那樣非黑即白。開戰前美歐及北約各國是處心積慮地堵死了與俄國談判之門,令烏克蘭沒有放棄加入北約的餘地,這才逼使俄國出手。

黃文輝 - 綠文輝意

知行慳電多「元」化 幫補兩電狂加價

近日全港陷入公共事業加價狂潮,兩間電力公司恃着與政府簽下准許利潤保證,在香港現時經濟環境嚴峻下,還企硬賺盡百分之八的准許回報上限,明年一月開始加電費;與今年一月的淨電費相比,中電加幅百分之十九點八,港燈則加百分之四十五點六。加幅之高,嚇到不少港人傻了。

鄺美雲 - 雲觀大地

影視東莞 打造潮流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種具有基礎性、廣泛性、植根於大眾心底的一種深厚的民族自信,也正是其情感的特殊性,具有很大的力量。

唐安麒 - 健美麒術

只要富貴 不要肥

女性由於賀爾蒙變化及代謝率下降,尤其是30歲後半,如收入豐盛,幸福感增加、吃多了美食,人體會變得更加容易發胖,出現「富貴肥」。

梁爾紋 - 遂心如爾

樂滿之Joy

九個月內兩度於紅館開演唱會,鄭欣宜(Joyce)對製作的完美堅持,讓一連三場的「AIA呈獻Believe Us鄭欣宜演唱會2023」,圓滿落幕。

葉澍堃 - 岸上逍遙

彭慶記

最近一個月內在「彭慶記」食了兩頓午飯,一次是家庭飯局,另一次是為來自巴黎的法國好友接風洗塵,兩次都食得開心愜意。

Elco - Train型谷

在真正「晴朗的一天出發」

近來的生活習慣有點改變,每天到了晚上十時,身體便會啟動睡覺模式,一覺睡到清晨六時便起牀;坐在梳化發呆十分鐘,洗臉後運動三十分鐘…

蔡子強 - 書寫人生

遺憾,才會不朽

一套電影,讓大家都緬懷起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美好黃金歲月,以及那位如日方中時離開大家的巨星—梅豔芳。

林作 - 老作有理

我不太喜歡科幻

昨天看了楊紫瓊的奧斯卡大作《奇異女俠玩救宇宙》,覺得自己真的是個不合流的人。

岑信棠 - 醫道

有限時間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對於死亡,有人認為因中風、心肌梗塞等急性重病而走完生命的旅程,避免了疾病帶來的長期痛苦,也算不錯的結果。

梁家權 - 只能回味

橙味如何彰顯出來

「咦,味道不一樣啊!」在悅目的鮮橙中(手畢)一口蟹蓉仔細品嘗,跟半年前吃過的比較,今次的橙味顯然突出得多。

李丹翔 - 翔勝之道

開發日本樓血淚史

很多人以為我們賣一幢幢日本樓好輕鬆,並不了解我們是經歷過多少難關才走到今天,開發日本樓,我們真的是有血有汗。

李耀輝(義覺)道長 -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道教的孝道文化

孝,即善待父母,字形結構是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寓意是小時候,父母為我們遮風擋雨,我們長大後父母老了,便要在下面背着父母,把奉養的責任扛在肩上,時刻想念父母…

曾安業 - 安業興邦

家族辦公室與香港「珠聯璧合」

家族辦公室被喻為「財富管理皇冠上的明珠」,未來將與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搞生意‧就搞 Marketing - 搞生意‧就搞 Marketing

疫情期間人人上網購物?

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宣布,一名中國男子於二○二○年一月廿一日從武漢抵港確診患有新冠病毒,他成為香港的首宗個案。

陳龔偉瑩 - 我才有用

誰說我們的年輕人不行

不經不覺,專欄寫了大半年。這陣子有好一些行業領袖找我聊天,他們要人呀,要新血,更要培養行業接班人呀。他們想知道能否從我這邊找到合適人選。真好,能在企業與年輕人之間搭個橋樑實在是件樂事。

沈慧林 - 慧悟人生

永續環保

跟陽光與海灘為伴,海闊天空,忘憂缷煩,人生樂事。

水歌 - 半哭半笑

潘多拉盒子

對於多數的一般大眾來說,潘多拉(Pandora)或許意味着珠寶品牌的代名詞之一,但真正的潘多拉起源於古老的希臘神話,是一位由天神所創造出來的美麗女子…

趙麗如 - 如思寫意

聽心的孩子

如果你的子女,可以聽到及感受到你作為父母的心事及內心情緒,將會怎樣影響家庭關係?

Serena Yau - 玉裡心經

有我無我

偶然讀到琦君先生的一篇散文,寫「有我」和「無我」的感想。 文人的「有我」、「無我」,影響着讀者對文章的觀感。

劉永城 - 我要做電商

電商人眼中的 北京冬奧會開幕

北京冬奧會開幕典禮上,習主席在開幕式上身穿Arc'teryx Thorsen Parka始祖鳥羽絨,鏡頭一掃過去,九千元人民幣的深藍色和棕色羽絨在開幕典禮上各種尺碼都迅速售罄。

陳英凝 - 凝仁遊訪

留下來的人

「老師吃過早餐嗎?」早上六時跟四十個隊員輪候白粥饅頭的嘉寶從操埸叫上四樓的天台來。

曾淵滄 - 曾淵滄教路

Foliday快樂旅遊概念

放假旅遊當然希望開心,所以我同復星旅遊文化(1992)管理層傾偈,講起佢哋嘅「快樂每一天」(Everyday is Foliday)理念,真係要問清楚何謂Foliday,點解佢哋嘅旅文假期會零舍快樂?

黎穎瑜Jade,羅德學人 - 【知瑜之樂】

相處四式

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務中,最令人糾結的難題,往往跟人與人的共處有關。一般而言,在處理事情方面,我們可以憑着個人的毅力和恆心,去達至成功。

醫思‧健康好easy - 醫思‧健康好easy

Marketer活在疫下新常態!

經過三年,大家都期待着疫情能盡快地過去。世界上不少國家地區經已全面開放,幸而香港也傳出四月內放寬各種限制的風聲。

楊諦岡 - 一葉一杏林

乒乓的可能思想

「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四十八歲埃及乒乓球運動員哈馬度,在東京殘奧將這句話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未有奪得獎牌,但他每下扣殺球都令我十分感動。

梁栢賢 - 一葉一杏林

完美句號

卸任在即,很多人都好奇我的人生下半場有甚麼大計?說實話,執筆此刻,我仍未有想法,只希望專心一意完成手上的工作,為自己的職場生涯畫上一個最完美的句號。

李夏茵 - 一葉一杏林

在下一次再見前

由最初的網上博客到「一葉一杏林」,專欄文章已經連續寫了十年,因為版面調動,這一篇應該是這個平台的「道別篇」了。

中醫幫緊你 - 中醫幫緊你

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不時出現在長者及更年期後的婦女身上。隨着本港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亦愈趨普遍,它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骨骼代謝性疾病,人體三十歲以後…

陸偉棋 - 忽發「棋」想

電視大戰

香港免費電視大戰鋒煙正盛,東奧過後,各台各有新部署。

鍾健禮 - 一葉一杏林

有一天,我們會再見

不諱言,移民是近日最熱門的話題。社會對移民潮反應迥異,有謾罵、也有表示理解。

彭飛舟 - 一葉一杏林

不「化學」的醫療

新一代的化學藥物不是依靠化學本身的作用來治病,而是透過成分激活病人的自身免疫系統以擊退病毒。

區結成 - 一葉一杏林

最喜愛的道別歌

這一篇向讀者告別,也是感謝醫管局肯從專欄放我走。告別篇寫甚麼好呢?我想談最喜愛的道別歌。麻煩是:喜愛的道別歌有兩首,哪首是最愛?

潘恩榮 - 一葉一杏林

緣起人聚

這些年,公立醫院護士的流失情況始終令人擔憂,對醫院服務亦有一定的壓力。如何用更多的措施令他門留下,成了一個持續的挑戰。

阮嘉恩 - 杏林手札

年輕女性與強直性脊椎炎共活

李小姐(化名)只有二十多歲,因腰痠背痛持續多月而前來求醫。她每朝醒來下背疼痛特別強烈,甚至身體僵硬致動彈不得。經醫生診斷後證實患有強直性脊椎炎。

莫恩榮 - 杏林手札

不平則「鳴」

「呼嚕呼嚕……」半年前,John(化名)發現呼吸時不斷產生雜聲。雖然他年屆七十,也有吸煙習慣,不過他見自己健康一向不錯,便沒有多加理會。然而過了數天,雜聲仍然不絕,他終覺不妥求診。

曾華德 - 杏林手札

淺談新冠疫苗

為了要控制這百年難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及早診斷、迅速隔離、努力執行社交隔離及個人衞生、研發抗病毒藥物…

李沛然 - 杏林手札

擴張性心肌病變

現年四十歲的Henry(化名)是一名長跑好手,健康一向良好,血糖、血壓正常,亦從不吸煙。數個月前,他正積極備戰馬拉松賽,然而他的下肢莫名腫脹,體能一落千丈,飯後散步竟也氣喘吁吁。

梁永雄 - 杏林手札

尋找氣喘真兇

自去年底開始,五十歲的安妮(化名)察覺自己運動一會便氣喘,近月問題更不斷加劇,甚至躺平也會感到呼吸困難。她心忖或許是患上哮喘,便找呼吸系統科醫生診治。

張蔚賢 - 杏林手札

按時打針 分外安心

「醫生,我個BB最近有少少發燒、又有啲咳,會唔會有咩大問題呢?」家長對初生嬰兒的照顧無微不至,每當寶寶稍有不適都會大為緊張。

畢耀權 - 杏林手札

勿輕視克隆氏症

三十五歲從事文職的Karen(化名)經常感到關節痛,影響到手肘發炎致未能如常工作。她後來又發現膝蓋腫痛,先後看了多次醫生,處方了消炎止痛藥,情況雖有好轉但不久後關節再次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