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大猛人的北角回憶
四五十年代的北角,是不少內地商賈遷居香港時的主要落腳地區。《頭條開LIVE》最近和《東周網》聯乘訪問了其中兩位在北角區成長的猛人;包括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仲有前港鐵主席馬時亨。
唐英年家族是江蘇無錫望族,他的族人和鄉里陸陸續續自上海搬遷到北角聚居,形成一個小上海,好多特色店舖、食肆、娛樂設施等也逐漸發展起來。唐唐話佢記得外公外婆住在北角堡壘街其中一幢唐樓的三樓,要走一段好長的樓梯,所以印象深刻,而他一家就算後來搬到其他地區,亦經常回北角探親,外公會帶他出街玩,去皇都戲院旁邊的玩具店買玩具,仲有坐叮叮由北角到中環,一邊吹涼風一邊睇風景;至於外婆,就會帶他去街市買餸,教他點樣買靚菜,而春秧街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唐唐美好的童年回憶。


至於馬時亨,則是典型獅子山下成功故事。小時候家窮,一家擠住美輪大廈板間房的他,無地方溫習只好攞本書落街,一路行一路讀,由書局街行到皇都戲院,再行番轉頭,如是者日日行幾轉,「好多街坊都問我你咁樣溫書得唔得o架?但係屋企細有乜辦法?好處係習慣咗唔使坐低都睇到字,呢家坐船坐車睇文件都唔會頭暈。」刻苦用功經年,終於不負苦心考上心儀的香港大學,人生從此改寫。
馬時亨說,北角是個充滿歷史感的地區,六七年暴動期間,華豐國貨附近一段英皇道便是其中一條戰線,早上,他會被外面直升機巡邏的聲音吵醒,晚上實施宵禁,他要被警察盤問一番才獲放行回家。
「成條街都係防暴警察,所謂菠蘿(炸彈)遍地,就係嗰個位。那年我十五歲,記得某朝早上催淚彈煙味攻到上十樓我的家,好刺鼻,媽媽拉着我立即用水洗眼……」
此外,他印象更深的是家住大廈對面的大牌檔,好多好嘢食,「北角係小上海,好多上海美食,粢飯、小籠包,仲有上海式油炸鬼,比廣東式的大條好多……」滄海桑田,昔日的平民食肆已經拆卸,變成今日的港鐵站。
另一個童年回憶,就是去皇都戲院睇世界盃,「那年代球王比利好紅,但當時邊有直播?皇都戲院會播佢踢世界盃嘅剪輯精華片段,我哋幾個細路就買碌蔗、或者一包栗子入去,一路食一路睇,好似身處現場一樣依嘩鬼叫。」馬時亨話,現時仍然經常去北角,皆因他的教會在那裏,有時又去探吓老友。
想知道兩位猛人更詳盡嘅北角回憶,就Click呢個QR Code入去重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