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時事速報 2020 年 11 月 11 日

海洋生物學專家梁美儀 回歸母校城大 推動跨大學科研 全民保育海洋

 

地球之大,海洋比例佔達七成,孕育了無數物種,而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竟也有近六千種海洋生物棲息。然而,近半世紀,全球氣候暖化、工業捕撈、酸雨、填海、塑膠污染等問題,不但影響全球海洋生態,更衍生生物瀕危絕種、病菌抗藥性、人畜共患、病菌肆虐等連串問題,成為全球各國需共同面對的大挑戰。

有見及此,香港城市大學在二○○九年牽頭,聯同香港六間大學,成立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監測和研究海洋污染對生態的影響,並積極研發創新技術,平衡人類發展與海洋生態保育。今年八月,城大校友兼海洋生物學專家梁美儀教授亦正式加盟城大,出任該實驗室主任,帶領近四十人的專家團隊,擔起保育全球海洋生態的使命。「這不是單憑一己之力便能成事,我希望能夠牽動各國專家及民眾一起參與,保育屬於人類的海洋。」梁教授說。

梁美儀教授手持研究多年的人工生態組件,寄望未來能藉此推展海洋保育,策動全民參與。

訪問當日,甫踏進梁美儀教授新「入伙」的城大辦公室,竟有一群「蜘蛛俠」坐陣,「電影中有句經典對白—人能力愈大,責任愈大,這些模型就是對我的提醒。」剛履新出任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梁教授說。


心繫海洋保育

梁教授的責任之「大」,也許在於他肩負着帶領香港頂尖的跨大學專家團隊,保護全球萬千海洋生物的重任,靠的則是他自小對海洋及科學的熱愛。至於海水污染的影響,對成長於香港海水污染最嚴重的七、八十年代的梁教授來說,亦有另類的體會。「爸爸在海事處工作,自小暑假都會跟他上船,一跳入海,會看到海參、龍蝦和海膽;但一到中學,我只找到海參。」他憶述。

然而,梁教授對科研的熱情則在中學畢業後才產生,「中學會考成績不似預期,卻因緣際會下去了讀環境學文憑課程,並投考環保督察。期間去過環保署同渠務署實習,發現運用科學及統計,原來可以緩解污染問題之餘,還可以協助管理及制訂政策,令生態可持續發展,平衡人類與環境共存的模式。那一刻,我才發現讀書做研究,可以如此有趣和有意義。」他笑說。

梁教授形容那段實習經歷,啟發他對科學及海洋研究的興趣,成績因此大躍進,令他決定重返校園,在城大修讀高級文憑課程,並考獲優異成績,負笈英國完成學位。「之後我考獲獎學金,分別在城大和蘇格蘭完成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在城大譚鳳儀、關利平及胡紹燊三位恩師的指導下,我慢慢明白好的科學,應該要對促進人類發展有革命性的影響,協助解決人類面對的問題。」

懷着這顆初心,梁教授於二○○二年初在英國完成博士後培訓後,旋即回香港投身大學教育,正式開展他的海洋研究生涯,同時見證着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實驗室是恩師胡紹燊教授的構思,並且獲得中國科學技術部及多間大學的支持,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科研和跨大學專家的參與,攜手解決海洋污染問題,保育海洋生態。我是實驗室的創室成員之一,過去十年與實驗室合作無間。」他說。

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梁教授(中)的恩師胡紹燊教授(右一)創立,今年梁教授接替林群聲教授(左一)出任實驗室主任,他感激林教授多年來的貢獻,並希望能帶領團隊再創高峰。


牽動全民參與

至於為何今年決定回歸母校,正式執掌實驗室,他笑言曾幾經掙扎:「自己究竟能否帶領實驗室更上一層樓?又如何做到這崗位應盡的責任呢?」這兩個問題,他反覆思考了一年,並這樣回答:「海洋保育是全球人類的課題,無法靠一人之力去做,但我和實驗室應擔當先導和策動的角色,讓全港專家,以至普通市民都有機會出一分力。」

梁教授拿起辦公桌上的一塊紋理奇特的方形磚舉例說:「這是我跟專家團隊花了數年研究的人工生態組件模型,實物現放在馬料水、屯門、西貢的海堤做測試。」眼前的這塊組件,表面粗糙,並有不規則的坑紋,竟然是生物理想的棲息地,「物料用了玻璃纖維作支撐,加上焚燒污泥的灰燼製成,比起石屎,它的酸鹼度較適合海洋生物依附,而粗糙的表面可以讓微生物生長,坑紋則可以製造不同的生境給各種生物寄居和遮蔭。我們把組件放入海堤幾個月,就見到十幾種生物在上面生長,包括已絕跡多年的青口和珊瑚藻,這是很令人鼓舞的。」

梁教授將人工生態組件放於西貢、馬料水等地的海堤進行測試,數月後即發現有十多種不同生物寄居,圖中為粘魚。(受訪者提供)

最近,梁教授的團隊剛發表研究報告,測試和比較了不同生態組件的款式(如加上石蠔)、坑的深度、擺放座向等因素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報告結果很有參考價值,而政府亦有意將現有的海堤及將來的填海項目中應用這些組件。我亦在考慮邀請餐廳回收蠔殼作為生態海堤物料,甚至讓市民參與眾籌,支持重建蠔礁及製作這些組件,推行公眾教育,一起保護海洋生態。」

說起研究,梁教授即滔滔不絕,笑言團隊正進行的研究多不勝數,慶幸自己有機會參與其中,「就如副主任陳荔博士主導的海魚雪卡毒研究,團隊正研發成本較低的快速測試方法。這對研究食物鏈、海水暖化、食物安全等都有很大的貢獻。如今回歸母校,希望能夠見證團隊的研究有更多令人鼓舞的發現。」他說。

梁教授欣喜團隊的研究項目各有專長,如實驗室副主任陳荔博士(圖中)就在海底收集有毒藻類的孢子,並成功培育,有望研發出檢驗雪卡毒的快速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