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病毒到癌症
今時今日,提到「病毒」即讓人聯想起新冠病毒所引致的肺炎及對生活的各種影響,以及最新一屆諾貝爾醫學獎頒予三位發現丙型肝炎病毒的學者。不過,病毒還可造成各方面的健康問題,包括致癌,例如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會引致肝癌、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會引致子宮頸癌及部分口腔癌。目前乙肝病毒及HPV已有預防疫苗注射,可避免發病及引致腫瘤。
EB病毒(又稱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則較少人知曉,但它卻是導致全球每年近廿萬宗癌症的元凶。EB病毒可引致多種癌症,包括數種淋巴瘤、鼻咽癌、與EB病毒有關的胃癌(佔整體胃癌一成)及淋巴上皮瘤樣癌(lymphoepitheliolma-like carcinoma,簡稱LELC)。 雖然醫學界對EB病毒進行了不少研究,但目前仍未知其致癌的真正基理,亦未有針對性疫苗,還幸醫學界對與EB病毒有關的腫瘤特性有所了解,從而發展出有效治療方案,如EB病毒有關的胃癌,一般透過PD-L1機制去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殺,所以這類胃癌對免疫治療通常有效,普遍有較佳的癒後情況。

由EB病毒所致的鼻咽癌,使用調強放射治療(IMRT)加化療尤為有效。LELC在顯微鏡下,與鼻咽癌細胞的形態沒有分別,其行為也與鼻咽癌類似。LELC可在鼻咽以外的其他部位出現,當中最常發於肺部,LELC對放射治療及化療的敏感度同樣高。
Nancy曾是LELC患者,她從不吸煙,卻在五年前確診,最初她經常咳嗽,後來更痰中帶血。事態嚴重,家庭醫生見狀立即轉介她到胸肺外科醫生跟進,電腦掃描發現,Nancy的左肺有大腫瘤,且有多處中膈淋巴受影響,所以無法以手術處理,需要使用化療加放射治療。為進一步確定腫瘤類別及行為,醫生安排她抽取組織找出腫瘤是否帶有可針對性基因突變。等候化驗報告期間,Nancy從網上知道不吸煙的肺癌患者之腫瘤,通常會帶有可針對性基因突變,對有關的標靶藥物特別有效,故一心以為自己的腫瘤也會帶有可針對的基因突變,誰知數天後報告出爐,外科醫生根據結果指出她的腫瘤屬於較罕有的LELC,並無一般可針對性基因突變,Nancy一聽,大失所望,心情跌入谷底。腫瘤科醫生安慰她,雖然患上肺癌是令人沮喪的消息,但LELC對化療及放射治療均有良好療效,是不幸中之大幸,希望Nancy可保持積極心態,為治療帶來幫助。
結果,Nancy接受化療共四個療程後,已幾乎不見腫瘤蹤影,其後加上放射治療,腫瘤更完全消退了。五年過去,Nancy慶幸自己告別LELC而重生,但最近一次覆診,她還是按捺不住問腫瘤科醫生,如果當時她的腫瘤帶有可針對性基因突變,治療會否更簡便、更快見效?腫瘤科醫生再次向她解釋,LELC對化療及放射治療更加敏感,療效更強,所以她的腫瘤才能夠有效根治。醫生提醒她,與其過分回想過去病情,不如享受眼前與癌症說再見的時光,不是更理想嗎?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