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排精神
近日看了由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兩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為國爭光的熱血故事。本片上半部講的是八十年代初,中國女排經地獄式艱苦訓練,鍛煉出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最後取得「五連冠」的歷史性佳績。上半部的關鍵一役,就是第三屆世錦賽決賽,中國女排對東道主日本,結果力克東道主,首次奪冠,把「女排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時中國,適逢文革剛剛結束,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但經過一個極左年代的狂飆,人民都對官方那套意識形態,感到極為疲憊,因此,要鼓舞大家奮發向上,官方必須另闢蹊徑。「女排精神」的出現,恰巧可以填補這個空白,取代原先的黨八股,鼓勵人民仿效女排,以頑強鬥志去克服困難。
但不講大家可能不知,這種「女排精神」的源頭,原來竟又是來自前述這場生死戰的對手,中國的百年宿敵︱日本。
話說,日本在一九六四年主辦東京奧運,這是二戰後日本從戰敗再重新站起的里程碑,且日本女排首次奪金,更讓全國欣喜若狂。當時女排教練是人稱「魔鬼教練」的大松博文。本來,日本女球員無論在身高和體能都有局限,但在大松的地獄式訓練之下,卻能克服先天不足,憑後天努力、拼搏,和信念,終能成材,擊敗蘇聯稱冠,之後在世界球壇續領風騷,從此「東洋魔女」之名不脛而走,而更重要的是,大松的理念「意志排球」,啟發後人無數。

年長的讀者或會記得,七十年代有一套以日本女排作為主題的配音劇集,大受歡迎,那就是《青春火花》,主角蘇由美(日本原版取名朝丘由美,我懷疑就是借自日本家傳戶曉的女排名將江上由美),以及她的絕招「鬼影變幻球」,曾經風靡無數港人。而劇中嚴厲的馬志教練,就是以大松博文來作為藍本。
這位大松教練,後來到了中國,幫助寂寂無聞的中國女排,建立其訓練體系,中國女排的「三從一大」,即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以及大運動量訓練,就是脫胎自大松的哲學。這也是女排精神的源頭。
就算是香港,當時中港矛盾仍未浮現,大家對中國的關愛,部分也轉移和投射到中國女排身上,於是無論老少,也愛上了中國女排,彷彿找到了《青春火花》、《排球女將》等女排片的現實版;而郎平、周曉蘭、梁豔等女將,也成了蘇由美、小鹿純子等劇中角色的真人版。「女排精神」也在港人之間琅琅上口。
但到了今天,俱往矣,老實說,《奪冠》是一部拍得不錯的電影,但看看該片在香港的票房,就會知道港人對女排的情懷,實在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