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木蘭》迎合西方文化價值
近日,由迪士尼出資拍攝並由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上演。那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皇帝頒令徵召每家都必須派出一位男丁上戰場,抵抗北方外族入侵。花木蘭不忍見到年邁父親再赴戰場,於是自我犧牲,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原著《木蘭辭》只有三百餘字,故事十分簡單,但後人發揮想像,在改編成新的文娛作品時,往往加了很多新的情節,而迪士尼今次更加入很多迎合西方文化價值的戲劇元素。
片中褒揚四大美德,分別是「忠、勇、真、孝」。前三者「忠、勇、真」都刻在木蘭家傳佩劍之上,到了片末,皇上嘉獎木蘭,再御賜一把寶劍,當中再多刻上「孝」字。
但有趣的是,片中對白用英文講,「忠、勇、真、孝」四字,分別譯作「loyal、brave、true、devotion to family」。「孝」英文通常譯作「filial piety」,如今卻譯成「devotion to family」,即「奉獻家庭」,起初聽有點怪,但回心一想,這可能是想刪去當中尊敬和服從之意。或許這種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與西方自由主義相悖,讓他們看得不舒服,因此不為片中所容,以免產生「政治不明確」。

此外,在我們一向的認知中,木蘭代父從軍,是一個有關「孝」道的故事,但片中着墨更多的,卻是「真」,且是「true to yourself」,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木蘭辭》原故事中,直到打勝仗,衣錦還鄉,木蘭都一直隱藏自己女兒身,於是返家脫下戰袍並整理妝容後,「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但相反,片中木蘭卻早早「出櫃」。話說她原本以男兒身上陣沙場,但戰鬥力卻差強人意,由鞏俐飾演的外族女巫一語道破,說她欺瞞身份的行為,讓其氣場和能力大打折扣:「Your deceit poisons your qi(氣)」。於是木蘭索性解下盔甲,秀髮披肩,身穿紅裳,回復女兒身,反而劍鋒所向披靡。這明顯是要迎合現今西方流行的女性主義,倡議女性不要活在男性的標準和陰影之下,要個性解放,性別自主。
有趣的是,比起二十二年前也是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版,今回真人版,李翔這個男主角角色,被一分為二:作為統帥和負責訓練木蘭的董將軍(甄子丹飾),以及她的軍中夥伴陳洪輝,愛情線變得似有還無。據說這是因為近年#MeToo運動在美國以及歐洲風頭火勢,讓指揮官和下屬戀愛,屬於政治不正確,隨時被#MeToo運動「抽秤」。
儘管迪士尼機關算盡,但在今天這個高度對立和撕裂的世界,結果還是動輒得咎。中美關係緊張,大陸憤青因為劉亦菲取得美籍而聲言要杯葛;香港黃絲則因為劉亦菲曾在反修例運動期間在微博撐警,而發起罷看;西方則因為本片在新疆拍攝,片尾致謝新疆公安局與宣傳部,而輿論譁然,掀起一波抵制潮。
以往是「敵人反對,我便贊成」,但今天一部電影,竟然可以同時遭本來互相對立的各方,因不同的原因而同時作出抵制,儘管它早已步步為營,這也反映如今時勢之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