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麼決定哪人居高位?
上周一,日本自民黨舉行總裁選舉,勝出者接替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雖然選前,論民望、民調支持度,以前防衛大臣石破茂最高,但大熱門卻反而是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原因是總裁主要是由該黨國會議員以及地方代表共五百三十五張票,而非黨員一人一票選出,這位被稱為「令和大叔」的仁兄,甚少樹敵,甚至被稱為黨內全無敵人,至能在黨內派系林立、鬥爭不斷的政治生態中,為最多派系所接受。結果,他也真的以三百七十七票大熱勝出。
這個故事教訓大家,世界未必是由鋒芒最盛的人去身居高位,有時反而會是位貌不驚人的「大叔」。
人生在不同階段,往往會有不同感悟,對事物看法亦有所不同。

二十多歲,初踏入社會做事,年少氣盛,「敢教日月換新天」,理所當然的以為,「天下有能者居之」,決定哪個人能坐高位的,自然是「能力」。
到了三、四十歲,在社會浸淫日久,見多了世面,學多了人情世故,知道要成事,如果無背景、無人事、無關係,就算你有幾叻,也可能寸步難行,那就是為何會出現office politics、拉幫結派、馬房說、派系政治的由來。因此,做人要學識「埋堆」,因為決定哪個人能坐高位的,是「後台」。
到了五十歲,進一步看盡世情,又知世事無絕對,明白無論職場、官場都無比險惡,當鬥爭尖銳,雙方實力又旗鼓相當時,結果往往是由「妥協」所決定。過去出現過一些政治任命,旁人可能會大惑不解,為何結果會是由如此一個平庸的人出任,其它流傳過的人選不是更有「實力」和「後台」嗎﹖原來是因為原先兩邊都想推自己人出任,但因為爭持不下,為了避免由對方的人出任,出現對己方來說的最壞結果,於是退而求其次,雙方各讓一步,由第三者出任,以滅低殺傷力,結果第三者就是如此這般,「冷手執個熱煎堆」,登上高位。
因此,江湖上行走,「多個朋友總好過多個敵人」,實在是至理名言。「令和大叔」,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