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老總手記 2020 年 09 月 16 日

關慧玲

《東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推動檢測的誘因

全民檢測累計超過一百七十一萬人完成,不足三分一人口,不過在事前被謠言大肆攻擊的情況下,算是交到功課。市民先冷後熱,但已經來不及。筆者好多朋友最初是怕痛,怕人流聚集,後來見到已接受檢測的人分享過程暢順,臨尾急急趕去做。檢測流程由採樣到出結果,工夫做得扎實,令好多想睇政府出洋相的人跌眼鏡,應記一功。
另一個原因,是檢測需要網上預約,令唔少唔上網長者做唔到,後來政府宣布可以WALK IN,於是又多番一批人。
據知,最初有添馬艦中人覺得件事太政治化,係燙手山芋,加上有專業人士特別是醫生大唱反調,話無用又話加強感染風險,初期顯得有點被動。有人仲話,其實政府諗過鼓勵學生復課前全體做檢測,但擔心家長強烈反對而作罷,而針對某些高危族群又擔心標籤效應……中央慷慨,市民卻因為政治發燒而錯過一個令疫情斷尾的好時機,實屬不幸。

資料來源:中評社

 


朋友傳來一段來自中評社的數據分析文章,謂政府自疫情以來推出過三大全民性的抗疫措施,包括派錢、派口罩和全民檢測,前兩者都有幾百萬人參與,而全民檢測的關注度和政治炒作度都屬最高,但實際參與人數卻是最低。前兩者涉及實際激勵,調動起市民的積極性,但以「主動找出隱形病人」、「公德心」等來推動的全民檢測,強調自願性質,市民便缺乏了誘因。
另一關注點,是檢測並沒有和健康碼扯上關係,不能作為申請「健康碼」或豁免跨境強制隔離的憑證。中評社數據發現(見圖),檢測和健康碼的確有關係;當政府在檢測前確認檢測和「健康碼」無關後,相關討論立即下降;檢測期間,一旦出現有專家建議檢測與「健康碼」掛鈎的言論,市民的關注度立刻高漲。如果當初檢測能和「健康碼」或跨境安排配套銜接,可能會吸引到更多市民樂意做。
跟全世界相比,新冠肺炎在香港的個案偏低,算是好彩,不過今次檢測未能將疫情傳播斷尾,社會仍存在隱形患者,不久將來社會活動恢復、人群重新聚集便再受考驗。如何借住這次經驗,下次再推動的時候,事前加強打輿論戰,還有增添市民參與的誘因,應該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