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養生重在養肺
剛剛過了立秋和白露,又來到秋季了,氣候變化不同,大地溫度及濕度隨季節而改善,氣溫漸降,燥氣徐徐上升,身體容易乾燥。如果在夏季過食生冷、貪涼冷氣,踏入秋冬便會較容易生病。
所以,做好秋季的養生,十分重要。《黃帝內經》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收斂好陽氣,有利身體健康。
秋季溫度上應沒有盛夏那麼炎熱,人體沒有了夏季陽氣充足這個天然屏障,抵抗能力會相對較遜。秋天五行屬性是金,與肺臟關係密切,是人體防禦病邪的第一道關口,如咽喉、鼻、氣管等;肺亦主皮毛,因此入秋後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等問題。
咳嗽是秋天常見問題。處理咳嗽,秋天較常用的是杏蘇散及桑杏湯,而一些肺熱型咳嗽,亦可用到《小兒藥證直訣》的瀉白散,它是治療小兒肺盛氣急、喘嗽的良方。另外,小兒生病的時候,如果合併胃口不好,可以在湯劑中適當加上山楂、麥芽、穀芽等消食的材料,幫助消化食物。
小朋友有時喜歡貪涼飲冷,或者進食過多垃圾食物,吃多了會導致積滯。而這種飲食行為,容易造成脾胃損傷,兒童容易出現肚痛、腹瀉、消化不良;另外,食積日久,容易造成腸胃濕邪內困,導致胃口不好、面色差,經常大便異常;而腸胃不好會導致晚上睡不好。記住要注意好飲食衞生,三餐定時易消化,不要進食生冷、油膩及難消化的食物,脾胃才能強壯。

配合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偏食,平時要注意保暖,不要冷倒「攝親」。要注意好腹部的保暖,肚痛時可外塗一些豆寂膏,腹瀉初起時最好不要強行止瀉,盡量讓病邪排出體外,同時需補充足夠水份,讓身體充份休息。
今年小朋友多了在網上上課,容易造成視疲勞及眼乾症,當眼睛感覺乾澀不適及疲勞時,多望遠、少看近;連續眨眼十至二十次,可幫助分泌淚液滋潤眼球。熱敷按摩是最常用、最見效的方式,每天可以做熱敷及按摩,每次可以五分鐘。熱敷之後,輕閉雙眼,把眼部四周皮膚拉緊,在上、下眼瞼輕力而溫柔地按壓。
睡眠要規律,秋天的睡眠時間宜「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即早睡覺,早起牀,不要敖夜,要早休息。起牀時間與晨起的雞鳴時間差不多,早起可令肺氣得以舒展,身體動力徐徐上升,精神爽利。《黃帝內經》提到我們要做到「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既要控制情志的變化,心境便越能平靜。
到了深秋,天氣逐漸轉涼。燥邪侵襲人體,出現全身瘙癢不止,這類秋冬乾燥症,天氣乾燥亦容易誘發濕疹。尤甚在夜間,十分痕癢。洗澡時不要過用鹼性肥皂、辛辣煎炸亦要避免。瘙癢的性質也是多種多樣的,瘙癢多是陣發性的,影響睡眠。時間長了,還影響精神狀態。而在飲食上來說,秋季可多吃點滋潤的食物,如百合,梨子等。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