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乾種好吃過遲菜心嗎?
平生只吃過幾次遲菜心,都是返內地時在菜館吃,自己從未買過,事實上慣常去的本地幾個街市不曾發現,但友人告知九龍城街市偶然有來貨,留下一句說「去開就幫你買」,相識滿天下真好,果然不出兩天,一紮遲菜心已到手。
不過,遲菜心不是入冬才有的嗎,現在夏盡秋來已經上市? 遲菜心的特色在一個「遲」字,從前是天氣凍才播種,冬天才收割,因是最遲收成的菜心品種而得名。遲菜心成長期特長,或許有較時間吸取養料,除了可以長至小孩般高度,亦分外有菜味,可是遲菜心一年只有一造,而最有名的產地是增城。

夏天吃瓜冬天食菜是常識,而菜心更是冬天的最甜,但農業技術進步,加上蔬菜也不是南方的專利了,高緯度氣溫較低的寧夏早已有專門種植南方菜的基地,近年本地菜檔的家常菜,不少來自寧夏。現在,幾乎一年四季都有菜心,遲菜心亦不例外。
遲菜心不僅高頭大馬,主幹更粗如網球拍手柄,手之觸及準會感覺主幹有很厚的表層,比粗壯的芥蘭更厚,而且坑紋更多更深。當年在中山吃到遲菜心,菜館大廚說愈粗愈有菜味,主幹中空的更甜,而菜花已從菜葉冒出來的,此菜老矣,菜花藏在菜葉內則屬嫩口。
猶記得母親炮製粗如大樹的芥蘭,很多都是爆開中空的,吩咐我把外皮削去,也把大張的葉摘掉,幾乎只剩中軸,是謂之「蘭度」。看到這些遲菜心,做法一如處理大芥蘭,但遲菜心坑紋多,削皮難免削掉較多肉心。又因捨不得棄掉太多菜梗,手感不算韌的也留下,菜花全拔掉,炒出來菜味更純。
雖說是冬前遲菜心,相信亦非原產於增城的貨色,高度約半米,只是遲菜心中屬小兒科,但仍然比寧夏來的一般菜心好味,特別是削去表皮近乎白心一段,那種清甜使人口味一新。
再吃遲菜心,吃得心野了,據說還有一種神話般的菜心,名叫「燒乾種」。坦白說,從未見過,當然也未吃過,又據說色近墨綠,枝梗柔軟,相當好吃,更勝遲菜心。我覺得不一定吧,除非有人找來給我一嚐。吃不到葡萄,我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