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烘出平生第一個月餅
從焗爐拉出第一盤月餅時,心情着實興奮,特別是看到餅面上凸起的那個「中」字,是我在烘焗前蘸了蛋汁,因此焗好後呈微微烤燶色澤,那道香氣和那份成功感,難以言喻。
迷你奶黃月餅相對較容易做,但工序卻頗繁複。搓餅皮容易嗎?要焗出來有小小厚度而帶酥香,搓時須有耐性和手掌的感覺要敏銳;至於餅餡是關乎個人喜好,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月餅無鹹蛋不歡,奶黃其實是把鹹蛋黃蒸熟搗成蓉搓入另做的奶黃漿裏,所以製作餅餡時難免帶私心,天經地義。焗製出來,實際上和心理上都香得多。

據師傅說,認真做迷你月餅,比做一個大月餅更要心細,事關迷你月餅更要注重外觀,將餅皮包裹餅餡,須小心翼翼,一來是要餅皮厚薄均勻,二來是不能讓月餅破損,最後一步壓模成型更是輕忽不得,否則壓到不成樣子便功虧一簣。
製作月餅是兒時一個夢想,小時候家居旺角,就在上海街近長沙街奇華餅家後舖工場附近,每天傳來烘焙麵包的氣味已教人心癢難當,每年中秋前夕更要命,看到工場內忙到不亦樂乎,只覺得空氣中瀰漫着烤焗的香味,可惜當時少不更事,不知道那是否鏟蓮蓉揮發出來的蓮香。
當時我家只做半份月餅會,每個月拿着一張硬卡去交五元,奇華的掌櫃便在卡上蓋上一個小印,供滿月餅會之日便是中秋將至之時,但半份月餅會還要分幾個給親戚,結果每年能總共吃到半個已很幸福了……當時總想着,如果自己能做,多好!
後來因緣際會,在公在私每年都有人送來不同品牌的月餅,每年都吃滯。走到中年依然不識死,是近年才由每天吃一個銳減至半個,但必須要有至少大半個蛋黃。是的,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月餅吃,雖然月有陰晴圓缺,但每年總在中秋有團圓夜!
今年忽然有機緣,也因為疫情關係人被迫留在香港,也騰得出時間,於是學做奶黃月餅。學懂了,做出來,不僅零失敗,竟然好好味,十分之心滿意足。
心雄了,明年學做傳統的雙黃蓮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