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哥的故事(上)
在鄉下不停地公演粵劇,來來往往的人手當然相當多,父親也未能完全認識做「下欄」的人員。他只記得,一天,見到一個約十歲左右的男孩,長得很健壯,眼睛大大的,很勤力醒目地在戲班工作,擔水、破柴、送飯菜,有時還會走出台當「手下」。
有一日,劇團準備「拉箱」到別鄉演戲的前夕,這個男孩子跪在父親跟前,請父親收養他,這時父親才知道他的名字叫「阿錦」。
因為炮彈炸了他的村莊,他的父母在戰火中雙亡,阿錦頓成孤兒,之後被送入了孤兒院,院內太多孤兒,院內的工戶人員管理人手不夠,他有了機會跑出來玩,遇上父親的劇團,他很開心,希望父親收留他在劇團工作。
當時肥媽子也在場聽到阿錦的哭泣求助,於是,第二天,父親和母親便去了孤兒院,為阿錦辦了簡單的領養手續,從此,我家多了一位父親的養子「馮錦」,我們一直喚他錦哥。

父親的養子馮錦。
錦哥是個不識字的小孩,但是,過去流浪的經歷,令他非常聰明。
有一次,錦哥失蹤了十幾天,父母親也以為他得到自由後便飛走,反正不是自己的孩子,父親也放下心情不去掛牽,要「拉箱」時,便照着「班期」轉往別鄉。
幾日後,到達了另一個鄉鎮,竟見錦哥揹了一麻包袋食物米糧回來;不過,他的頭髮全被剃光了,他跑到我父親面前說:「對不起,要令戲班的前輩為自己擔心。」
原來錦哥被日本兵捉了入集中營,他一直想辦法逃走,但是要等待時機,到了找到逃走方法的當兒,又知道有軍糧運到,所以,他就偷了很多食糧,沿途問路找父親的劇團,他揹着那個載滿食物的大麻包袋,步行了十天,最後給他找到我們。(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