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東風鼓千帆
一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宣佈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以及福建省的廈門四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彈指一揮間,這四個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特區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取了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經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西方多個經濟體陷入通貨膨脹、需求不足、資本過剩的危機,逐步開始謀求國際經貿合作,世界經濟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中國的領導人以前瞻的眼光,順應世界發展的大潮流,打開國門,吸納西方技術和資本要素,讓中國的資源充分發揮優勢。

二○一八年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在粵調研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深圳。
特區是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在四個特區中,深圳的發展固然耀眼,昔日的邊陲之地經過數十年發展,成為了國際知名的創新科技中心,「中國的矽谷」。而珠海、汕頭的發展也不容忽視。
汕頭自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五千多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93.8億美元。近期廣東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推動汕頭加快積聚創新發展動能,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而珠海則推出《珠海市珠港澳科技創新合作項目管理辦法》,通過獎勵補助、配套補助等方式,支持港澳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珠海設立分支機構、港澳科技成果轉化、粵港澳科技合作項目配套。
今天,面對疫情的衝擊以及部分西方國家推動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霸權行為,世界經濟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全球化浪潮遭遇頂風逆流。面對外部風浪,中國所提出得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與團結,也充分展現了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應有氣魄。我相信,不論是經濟特區也好,香港的發展亦好,都將通過一次次的探索突破,交出一份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