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勒斯與周恩來有關握手的故事
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兩國互相關閉對方領事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更發表措詞強硬的重要演說《中共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稱自一九七二年尼克遜訪華,所展開五十年來盲目與中國交往的模式已經證明失敗。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一如以往繼續鬥嘴,在Twitter上分別以中英文回應,批評蓬佩奧是二十一世紀的杜勒斯,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對華搞新的十字軍東征。
杜勒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冷戰高峰時期美國的國務卿,以作風鷹派和強硬見稱,他與中國又有一段傳奇故事,牽涉的當事人是新中國史上最受愛戴的總理周恩來。
話說一九五四年,在日內瓦會議上,兩人同時代表兩國出席,杜對記者傲慢地說,只有在「兩人的汽車相撞」的情況下,雙方才會會晤。不料有一天在會場上,冤家路窄,兩人真的碰個正着。周總理大方地伸出手來準備握手,但杜卻竟然搖了搖頭,便走出了會議室,完全漠視外交禮儀。
後來尼克遜在《Leaders》一書中曾經為杜辯解,說其怠慢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可以理解,因為那時成千上萬的美國子弟兵在韓戰中被殺,且當時美國即將與蔣介石簽訂共同防衛條約。
但尼克遜是知道這件事深深傷害了周總理,因此一九七二年訪華時,他在北京走下機時就走上前去主動向周總理伸出了手要握手,並稱留下了此行最值得紀念的照片。
不止如此,在此行一場會談中,為了測試白宮改弦易轍的決心,周總理說:「正如你今天下午對毛主席說的,我們今天握了手。但是杜勒斯卻不願這樣做。」
尼克遜說:「不過你說過,你並不要和他握手。」

周總理回應說:「不一定,我原來是不得不握的。」
「那好,讓我們握手吧!」尼克遜邊說邊隔着談判桌又一次把手伸過去。
但國內也有一個說法,說杜勒斯拒絕跟周恩來握手的故事,純屬虛構。
例如,根據當時在日內瓦會議期間擔任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的王炳南,在其回憶錄《中美會談九年回顧》一書中的紀述,便斷然否認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說是以訛傳訛。他稱自己在會議期間,始終陪伴在周左右,並說:「(周恩來)非常審慎和嚴謹,杜勒斯是堅決反共的頭子,總理從來就沒想去和他握手。」
徐京利在其所著的《解密中國外交檔案》一書中亦指出,自己反覆查證過外交部檔案,始終沒有發現過相關紀錄,並總結王炳南的回憶是真實、可靠和具有權威性的。
但正如前述,在尼克遜親自撰寫的書中,卻又真的有以上內容,而他紀錄與周總理的一段對話,又說明拒絕握手一事,實有發生,且還說得如此具體,完全不像杜撰。
無論如何,當年有尼克遜伸出友誼之手,修補兩國傷痕,如今又要待到幾時,才會有另一個尼克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