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大仙廟會的民俗文化
廟會,即在道觀、寺廟附近所進行的祭神,或慶賀神明寶誕,並附有文藝表演及市集等活動。我國早期的廟會以祭祀為主,亦會有「社戲」娛神;到南北朝時更有「行像」的巡遊,活動規模愈來愈大。現時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庭的北京白雲觀,於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日都有大型廟會,現已成為國內著名的廟會之一。二零零八年,我國各省市申報的傳統廟會,很多別具代表性的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文化意義不言而喻。
香港部分廟宇也在神誕醮期時舉辦廟會,除了傳統神功戲,亦多有特色小吃,現已成為香港集體回憶一部分。不過,現在大多的廟會都夾雜商貿活動在其中,本人認為此類「嘉年華」式的活動,只有較少傳統宗教廟會的特色;所以一直希望舉辦一個具有濃厚道教文化特色,及眾多地方文娛活動的傳統廟會。記得於二零零九年,適逢是祖國六十周年國慶,我們特別在黃大仙師寶誕前夕,於黃大仙祠對出的廟宇廣場及黃大仙廣場,舉辦第一次的「黃大仙廟會」;而當中的「黃大仙師出巡」更開創了香港廟會的先河。

2012年廟會上,本園各董事與蓋鳴暉小姐及吳美英小姐在台上合照。
首屆「黃大仙廟會」的主題是:「紫氣東來,六藝慶賀」,以「儒家六藝」來區分攤位,希望大眾了解傳統學子的基本六種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禮」是指禮節,主要以「黃大仙師出巡」為重頭戲,儀仗隊伍龐大且莊嚴,最能代表中華禮節的儀範。「樂」指陶冶性情的音樂,是次廟會便有道教音樂、婺劇音樂、廣西銅鑼等表演。「射」指射藝及鍛煉體魄,我們特設「弩射」攤位,讓市民體驗古代弓弩的技藝。「御」是指駕馭馬車,廟會亦特設道具馬給人策騎。「書」指書法,讓人修心養性,廟會設有書畫體驗攤位,讓市民即席揮毫;另有來自江西茅山的高功法師親自書寫靈符,免費與善信結緣。「數」指算術及數理,我們特設不同智力攤位遊戲,也有古天文展覽、占算等術數項目,讓大眾體驗其中。
還記得當年廟會的道教文化表演節目眾多,有來自武當山道長表演功夫、上海城隍廟道樂團演奏道曲、蘇州玄妙觀道長演示道教絕技「飛鈸」、重慶紹龍觀道長示範高難度特技等。此外,又有豐富的文娛節目,包括:銀樂隊演奏、花式單車表演、中樂及鼓樂演奏、龍獅匯演、苗族及瑤族等民族舞蹈、侗苗演奏、唱龍舟、香港漁民婚嫁舞蹈、少林功夫等。我們更提供了眾多傳統民間美食(如飛機欖、龍鬚糖、叮叮糖等)及各式遊戲;當中更少不了「神功戲」,由「鳴芝聲劇團」上演多場著名劇目,既敬神亦娛眾,本人亦很高興劇團樂意及全力支持。廟會的全部活動都是免費,務求令參加者都能盡興而歸,而且可親身感受傳統的廟會文化。由於回響甚大,二零一二年本園藉着「慶回歸十五周年」,再次舉行大型廟會,反應更勝預期。
「黃大仙廟會」除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及宗教元素,更包含了道教文化色彩及「黃大仙出巡」的特色,現已成為「香港黃大仙信俗」的重要內容。為傳承廟會文化,我們計劃於明年本園百周年紀慶,再次舉辦別具特色的「黃大仙廟會」,希望屆時見到大家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