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投資樂園 2020 年 08 月 19 日

林一鳴

本地資深股市及樓市投資者,重點研究波浪理論、財技和投資心理學等,擅長用故事形式比喻市況和分析經濟熱話。

香港變成一個普通城市

美國繼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後,上周要求香港製造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將標籤從「Made in Hong Kong」改成「Made in China」。港府對此強烈反對(但反對後繼續乜都冇做),有些港商說暫停產品輸美,而中華廠商會表示香港製造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僅佔整體0.1%,主要是構成心理影響,實際影響不大。
我說:怎會沒有影響?不過最重要的影響,並非減少輸出美國的貨品數量,而是香港在形式上,更加肯定變成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
今天是香港貨,明天就是港元。
約在一年前反修例剛開始的時候,我做過幾篇重要的訪問,作出一些大膽預測,包括中央會將香港變成一個普通城市、不再保護香港形象及金融地位、港元在2025年與美元脫鈎等,最後的結論是:「如果香港金融地位下降,甚至不再是國際城市,中央會覺得可惜,但不會挽救。」
經過一年之後,以上預測已經逐步實現,不過美國制裁只是其中一個小枝葉的推動,真正原因是中港關係的轉變,請各位不要誇大美國佬的能力。中港關係在回歸後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國需要香港人」,中央需要港人的專業知識,回到內地會備受尊重;第二階段是「中國需要香港,但不太需要香港人」,國內機構在港開設公司,讓大量內地人到香港工作,佔據行業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階段是「中國不需要以前的香港」,香港從國際城市變成普通城市,地位與成都、廈門等沒有分別。

美國要求香港製造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將標籤改成「Made in China」,最重要的影響是香港在形式上,更加肯定變成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

 


另一個將香港變成普通城市的因素,就是「滲沙子」的行為。從一九九七年回歸到現在,內地居民移入香港超過160萬人,當中110萬人有香港永久居留身份, 70萬人有三粒星又夠十八歲;由於移居主要是較年輕的群組,加上1997-2012年雙非孕婦在港產子二十萬人,目前香港青年是國內人的比例,已經超過三分之一,讓香港更進一步變成國內城市。
中國在回歸後給香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待遇,不單是因為中英聯合聲明的威力,而是香港會生金蛋的能力。在九十年代初的時候,一個香港的GDP,就等於整個中國GDP的四分之一,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如果中國要走向世界,就須依靠香港作為貿易及賺取外匯的窗口,所以中央必須保住香港的金融地位,給香港人較大的自由。
但經過二十年的光景,香港GDP已變得微不足道,國際貿易上也變成「可有可無」的角色,而香港青年有三分一已經換成國內人,中央對香港的看法亦相應轉變。就算在金融圈的世界,國內人在中環學滿師後,已經不太需要香港人,甚至連香港公司也不一定需要了。
香港一直的最大優勢,是與西方國家保持的聯繫,但今天這項優勢已經變成劣勢,中央亦擔心香港「走資中心」的功能,將國內資金兌換後離開中國。所以中央對香港的關係已經進入第三階段,不會再享有任何政策優待,甚至犧牲港元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沒有所謂,讓香港切底變成一個中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