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化學」的醫療
新一代的化學藥物不是依靠化學本身的作用來治病,而是透過成分激活病人的自身免疫系統以擊退病毒。隨着科技日趨進步,各式各樣的治療方法百花齊放、愈見複雜,或許連藥物專家都會為如何引進一些「像藥又不是藥」的治療而感到煩惱。
舉個例子,基因改造的細胞治療透過改變病人血液細胞基因而增強功能,能準確地辨認和消滅某種癌細胞。這種治療包括實驗室內的基因改造手術,以及經過藥物激長過程後再輸入人體進行治療,然而,這種經改造的細胞應該界定為「藥物」還是「基因療法」呢?相信專家經過一番辯論也得不到一致的答案,如果將以上的討論放在醫療管理層面上看,則會變成另一個難題,因為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的監管制度。
再說人工智能的發展已可取代部分診斷的功能,那軟件和硬件儀器的分別也變成爭議、界線也變得模糊。過去醫療儀器是切切實實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今時今日人工智能程式在螢光幕上的畫面又是否應該界定為「真實」的醫療儀器?人工智能的高超判斷和操作,究竟是領導或是輔助醫生的裝備?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批核人工智能儀器用途,那麼將來人工智能軟件診症與醫生到診兩種治療間又會否畫上等號?
科技發展不斷衝擊現有的監管制度,世界各地亦不斷修改相關法例和質素規管去保障病人權益。香港在這方面亦要與時並進加快起步,否則只會落後人前。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