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國神社以及甲午和日俄戰爭
周提到好友盧峯近日出版了一本旅遊文化筆記《地緣日本》,以走向現代化為經緯,講述日本不同風景名勝的相關歷史,今周意猶未盡,繼續再談。
講到靖國神社,很多中國人都會咬牙切齒,只因二戰血債,又隱約知道那裏有供奉戰犯,於是便氣上心頭。但為何那麼多日本政要,明知會惹來中、韓等國家強烈抗議,但卻仍堅持要去拜祭?對此大家卻不甚了了。
話說靖國神社建於一八六九年,原本叫東京招魂社,與普通神社無異,但轉捩點是兩場戰爭,一是甲午戰爭(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二是日俄戰爭(一九○四至一九○五年)。這兩場不是普通的戰爭,而是清、日、俄三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轉捩點,當百姓付出血汗來為國家的強大而作出犧牲時,究竟這種犧牲值不值得?在那個年代,往往就是以民族主義來作說服;而這種說服是否有力?就往往要看國家是否打贏仗,以此佐證。

日本先後打贏了甲午和日俄戰爭,百姓都欣喜若狂,對國家和現代化之路信心十足,從此走上興盛之路;相反,清、俄打輸了,便標誌住現代化(例如清朝的洋務運動)之失敗,國家失卻百姓的信任,兩國亦從此走向衰落。
書中指出,甲午戰爭之後,當時(明治維新時期)最重要的知識分子和思想領袖福澤諭吉便提倡,應為陣亡者舉行大祭,他們的犧牲不應被漠視或遺忘,否則將來便沒有人願意保家衛國,「盡可能地予陣亡者和他們的遺屬以榮光,必須讓他們感受到戰死疆場的幸福」,並「在帝國之都東京擇地設立祭壇」。
福澤確實是有影響力,經他倡議之後,靖國神社真的為甲午戰爭中陣亡的將士舉行招魂和為期三天的大祭,而在第二天,明治天皇更以海陸空大元帥的身份參與,從此為靖國神社蓋上皇室的印記,而社內供奉的靈位,亦成了國定英雄。
十年後再爆發了日俄戰爭,日本再次以弱勝強,但海軍雖然大勝,陸軍卻付出沉重死傷,幾乎各都道府縣都有,靖國神社為此舉行了更多祭祀儀式。
經過這兩場戰爭後,靖國神社建立了其官方地位,而它亦與軍國主義關係愈來愈密切。例如,一九一七年,靖國神社更索性把每年大祭的日子更改,春大祭定在四月三十日,那是日俄戰爭後陸軍凱旋閱兵典禮紀念日;而秋大祭則定在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日俄戰爭後海軍凱旋閱兵典禮紀念日。
靖國神社不單與軍國主義,結下不解之緣,它亦成了「國家教」、「國家至上主義」的重要支柱和標記。原來,這一切都是從甲午和日俄兩場戰爭開始。
旅行可以只是「食買玩」,旅行也可以很有文化和歷史深度,讓大家見識更廣,香港「哈日派」很多,下次去日本之前,不妨也買這本書先看看,或會讓大家的旅遊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