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2020 年 06 月 23 日

李耀輝(義覺)道長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弘揚國學的「新亞研究所」

本人生於四十年代,其時戰亂頻仍,物資匱乏,生活艱苦,是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當時大量內地難民湧入香港,其中亦有不少是學者、名人,舉如:史學家錢穆、經濟學家張丕介、文學家劉尚義、哲學家唐君毅等。猶如新亞校歌提到:「手空空,無一物」,可知前人逃難的苦況。他們為了保存及弘揚國學文化,幾經辛苦在香港成立了「亞洲文商學院」及講學,一九四九年在九龍偉晴街華南中學租用教室,之後再搬到深水埗桂林街。
學院於一九五零年更名為「新亞書院」,錢穆先生等學者隨即籌備興辦「新亞研究所」,培育以中國人文學術研究為主的研究專才,並於一九五三年秋正式創辦。當時任教老師的學術地位都是享負盛名的,除了有錢穆先生外,更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牟潤孫、潘重規等著名學者。新亞研究所於一九五六年遷入九龍土瓜灣農圃道新校舍;並於一九六三年隨着「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與新亞書院一併成為大學一所學院。不過,一九七四年「研究所」脫離中文大學,並接受台灣教育部津貼及獨自辦學。

2019年第三十六卷《新亞學報》封面。

 


新亞研究所成立至今,培育了不少知名校友,包括國學通儒余英時、哲學家唐端正、史學家孫國棟、語言學家李學銘及現任所長劉楚華等。據聞研究所內有藏書近十三萬冊,其中線裝書有五萬集冊,彌足珍貴。本人於早年經翟志誠教授及鄧立光博士的介紹,認識了現任所長劉楚華教授。傾談間驚訝劉教授除了精研國學外,更是一位古琴名家;原來七十年代她已跟隨古琴家蔡德允女士學習,並曾出版有個人古琴專輯。自從二零一四年開始,她一直義務及默默耕耘的支撐着整個新亞研究所的發展,對弘揚我國學術文化厥功甚偉。
近年再與劉教授見面,得知回歸後台灣政府已對新亞研究所的資助逐年減少;近十年已停止了資助。再者,研究所內講課的名師相繼辭世;於資源更形緊絀,經常入不敷支的情況下,研究所只能靠有心人的捐助維持日常的開支。現時所內的很多學者、教授只收取微薄酬金;但在艱難的環境下,大家都不減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嗇色園在知悉研究所面對的艱難後,決定資助研究所的機關學報《新亞學報》。這份學報是史學大師錢穆先生於一九五五年一手創辦,是研究中國人文學術為主之國際學術年刊;所選錄的論文要求嚴格,曾收錄有:羅香林、柳存仁、饒宗頤等大師、學者的論文,對推廣及研究我國傳統文化等有重要學術價值。六十五年來,收集了眾多珍貴的學術論文,是文化界的一大寶藏。
奈於本園的資助只是杯水車薪,要維持一所文化學府,實在需要各方支持才可。現時新亞研究所的校舍已經年失修,教學設備漸趨陳舊,實有礙學習及研究。感念前人辦學之熱誠,畢生奉獻在推廣國學文化,因其資源不足而窒礙發展,令文化傳承中斷,實在可惜。本人在此呼籲各方關注中國文化發展的善長大德可以解囊襄助,支持新亞研究所的文化發展事業。有意者可登入研究所網址(newasia.org.hk)及下載捐款表格,或直接致電:二七一一九九一七。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