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好準備 重新出發
踏入仲夏時節,筆者抽空偕兒子騎單車,更特意買了人生第一台單車,和專門的卡鞋,可以把雙腳緊鎖在腳踏上,提昇騎乘效率。
售貨員得知這是筆者第一次穿卡鞋,笑兮兮的告誡我要準備好摔,還細心的教授新車最好的幾種摔法。筆者口上諾諾,心裡卻想騎車多年都沒摔過,現在豈有摔之理。結果我錯了,大錯特錯!
在兒子的提醒下,出發前先在停車場試車,已經狠狠地摔了五、六次。一天下來,體無完膚,真是此「摔」無計可消除,才下車頭,卻(摔得)上肩頭。用兒子安慰式的說法,「你將會有很多『戰鬥故事』可以分享」(“you will have a lot of war stories to tell”)。
騎單車摔倒了,總不能賴在地上;要吸取經驗,爬起來,再重新上路。
本港自一月出現首宗新冠肺炎個案,至今快有半年時間。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疫情影響,經濟及就業前景變得不明朗。但關關難過關關過,過去應對沙士的經驗也大派用場。
馬會在疫情期間推出了一系列抗疫舒緩措施,支援超過一百萬名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弱勢社群,包括殘疾人士、基層家庭、長者、學童、少數族裔等。雖然本地疫情有所緩和,馬會的慈善工作卻沒有停下來。我們預期,當社會從「緊急應對」進入「復甦」階段之前,將會出現三至十二個月的過渡性時期。
部份早前獲得馬會「緊急援助基金」撥款的社福機構,正正為這過渡性時期推出了不同的項目,例如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為低收入人士及無家者解決短期基本需要及提供就業協助;以及香港單親協會的「家‧愛抗疫計劃」,向單親家庭派發抗疫資源及協助年幼學童在家學習的同時,透過自強自助再助人模式,提供協助包裝及派發防疫物品等短期工作機會給單親家長,培訓他們的工作技能及人際關係,以備再重投社會。
此外,馬會亦推出了一項「社區持續抗逆基金」,讓並未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型慈善機構能夠繼續履行其使命,展開六至九個月的短期項目,服務有需要人士。
筆者與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同事也正就着過渡性及社會復甦階段作準備,包括研究如何協助受疫情影響而暫時失業的人士和將會投入人力市場的應屆畢業生,以及支援藝術團體等。我們亦會跟不同持份者商討,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公共衞生系統及加強社區抵禦能力,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疫症。
學習如何跌倒是人生必修的一課,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再站起來。二○○三年沙士肆虐時香港摔了一跤,但尤幸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渡過難關重新上路。今天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沒有像十七年前摔得那麼狠,筆者與同事亦相信,只要我們與社會各界繼續積極研究應對方案,大家同心協力,社會一定再次站穩,再創高峰。
